第一章 绪论 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基本任务:阐明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环境由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 研究内容:①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②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③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④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2、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有利影响: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 有害影响: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可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有利影响:在改造自然和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 有害影响:英国伦敦的煤烟型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的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俣病)和神通川流域的慢性镉中毒(痛痛病)、印度博帕尔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毒气泄露事件、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 光化学污染:主要是由于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而形成的,其成分包括臭氧、过氧酰基硝酸酯和醛类等多种复杂化合物。 3、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①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②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③加强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④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⑤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本质的区别: 人类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包含生物这是与自然环境的本质区别。 2、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人与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