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吴方言特征概说

吴方言特征概说_第1页
1/6
吴方言特征概说_第2页
2/6
吴方言特征概说_第3页
3/6
吴方言特征概说经过从汉代至今千百年历史的变迁,吴方言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在语音上,它完整地保留了全浊声母,单元音韵母发达而复元音缺少,声调保留入声、共分七个调类,有复杂的连读变调和文白异读现象;在词汇上,名词词头“阿”比较发达,具象化特征明显,并且保留较多古词;在语法上,宾语前置的主谓谓语句占很大比重,动补结构后面的宾语常常提前。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这些特征成就了吴方言这一最具魅力的千年瑰宝,如何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成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标签:吴方言语音词汇语法在汉语七大方言中,吴语的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的 8.4%。无论是从分布的范围来考察还是从使用的人口来统计,吴语都是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海内外研究吴语的专家学者及其论著很多,学术争论也相当热烈。吴语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自 1988 年以来已举行了三次,这在方言界也是不多见的,应该说吴语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本文就前人对吴方言的历史、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等四个方面的研究作一简单概述。一、吴方言溯源关于吴方言历史,胡明扬(1986)、张家茂(1981)分别对三百年前吴方言的概貌以及《三言》中吴语的词汇进行过考察,袁家骅(2001)曾对吴方言的渊源做过详细介绍,不过研究成果最多的是石汝杰,他曾就其发表过七篇论文,同时还编有《吴语读本》(1996)一册。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吴方言出现在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和刘向的《说苑》等书里。晋以后的“子夜歌”和“吴声歌曲”初步显示了吴语的词汇特点,如第一人称用“侬”而很少用“我”,但是“侬”多系女子自称。荆楚间流行的“西曲歌”里也出现了“侬”字。魏晋南北朝时汉语方言的劃分,在郭璞《尔雅》《方言》注里有些暗示。如荆楚(或楚)、关西、河北、齐(或东齐)、江南、江东,都是较大的方言区。“江南”指长江中部南岸,而经常提到的“江东”,是指长江下游南岸或东吴(即江左),东晋南渡后的主要根据地,是郭璞和大批士族以及一部分平民南渡后侨居的地区,相当干今日的吴语区。这时北方士族和江东士族接触,养成了“共重吴声”的风气。南音轻浮,北音(以“洛生咏”为代表)重浊,是当时的一般印象,《颜氏家训•音辞篇》和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中都有类似的描写。关于中古时期的吴语,从梁顾野王《玉篇》和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可以发现一些方言字反切。明清以来,昆曲、弹词、小曲和小说里有许多说白和描写是运用苏州话的。但是纯粹苏州话...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吴方言特征概说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