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基处理(上海勘察设计志)第一节天然地基上海地区地基土为松软土,形成年代较新,固结度低,土质软弱,土层呈带状分布,有一定规律。解放前,建筑物大都是 2〜3 层的普通民宅,高层建筑不多,大型工业建筑也较少,因此采用天然地基较多,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传统采用每平方米 8 吨(80 千帕),有“老 8 吨”的习惯用法,很多 3 层及 3 层以上的建筑采用木桩。解放后,上海岩土工程技术有很大发展,对全市的地质勘察资料进行了汇总和分析,从承载力和沉降变形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使天然地基的合理利用达到较高水平,6 层以下住宅等民用建筑大部分不打桩,节约了大量资金和材料。1958〜1960 年,上海市城建局勘察总队副队长孙更生组织全市大部分勘察单位,进行了 33 个城乡规划地区的工程地质普查,共打钻孔约 2000 个,取土样 2 万个,进行室内土工试验资料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各土层的固结快剪 C、ø值和压缩模量 E1-2 与土的类别和孔隙比有较好的关系,从而编制了统计值表格,列为 1963 年《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试行)》附件,两次再版中仍然保留。由于软粘土中往往夹有粉砂薄层,固结快剪的 C、ø值不甚稳定,有时统计值反而更为合理。同时编制的《1:10000 工程地质图集》,以地基容许承载力为主,划分小区,有分区工程地质剖面和土工指标统计值,并标明钻孔位置、暗浜位置、试桩和载荷试验位置图,还圈出可能产生流砂的地区和可利用的桩基持力层的埋深等,内容较为丰富,根据各区的不同地质条件,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范围为 7〜14 吨/平方米(70〜140 千帕),有的地区容许承载力由传统的“老 8 吨”提高到 13〜14 吨/平方米(130〜140 千帕)。1960〜1967 年,上海民用院按照《工程地质图集》提供了 700 多项中小型工程的勘察报告,以后调查了数十幢按图采用地基容许承载力的住宅,平均沉降量为 10〜20 厘米,未发现因不均匀沉降而发生裂缝。1984 年,上海地矿局勘察公司、上海勘察院、三航院勘察处等单位,汇总上海地区土层分布规律,结合土层的地质成因,土的工程分类和分布情况,汇总成《上海市地基土层次名称表》,按垂直向分布和地质时代及成因类型,野外鉴别特征,给予地层编号,改变了过去地层编号混乱情况,对岩土工程人员不论勘察、设计和施工都提供了方便。如②号土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的褐黄色粉质粘土,而⑥号土则是晚更新世 Q43 的暗绿色、草黄色的粘性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