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2008上海春考高中语文试卷的几点疑问

对2008上海春考高中语文试卷的几点疑问_第1页
1/5
对2008上海春考高中语文试卷的几点疑问_第2页
2/5
对2008上海春考高中语文试卷的几点疑问_第3页
3/5
对 2008 上海春考语文试卷的几点疑问总体上感觉这套试卷比较规范,示范性、检测性和指导性较强。吹毛求疵,这里谈谈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欢迎大家讨论。第 2 题的答案,似有两点不妥:其一,答案没有依据“慧眼”的词性,拟定为一个名词性短语的形式;其二,应该将能发现“并非俯拾皆是”的材料这个信息添加进去,这才能体现出“慧眼”之“慧”,至于是否“天生”倒还在其次。第 9 题的答案的其中一条是“渲染气氛”,这就有些太简略,因为这样一个短语其实是套话,应该就该篇文章答成“渲染朦胧(迷蒙)气氛”方妥。第 10 题的答案(“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也不很规范。因为题干上问的是“划线句的表达效果”,并没有问“表达技巧”或是“表达上的特点”之类的,所以即使参考答案中出现诸如“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的词句,也应该加上括号,以示可有可无,并非采分点。记得2005年上海秋季高考的第15题也曾这样设置问题:“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2 分)”而对“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两句诗给出的答案就很严谨,答案分别是“(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和“(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第 11 题的 B 选项是这样表述的——“第⑴段总写河下镇古色古香的风貌,由面及点,引入对石板的描述”。这里,“引入”一词似乎禁不起推敲。因为第⑴段实在是并没有任何写到石板的文字,而只是在第(2)自然段才提及石板。所以,这个选项的表述实际上是存在缺漏的。若是把“引入”改成“引起”似更准确。第 15 题的答案,应该将“推断似有人家”一句删除,只保留原诗第二句的信息即可。这样更严密些。第 22 题的答案,似乎没有关注到在文段的末尾,最终镇阳帅毕竟还是释放了无辜的驴,并且释放后“人情初不怿也”,这样看来,讽刺的对象看来至少不应该局限在统治者身上,当时当地的愚昧的百姓应该也在其中。并且从寓言的讽刺对象角度考虑,也并没有绝对的非要局限在统治者身上的道理。因为无论东西方寓言,讽刺人类共有的一些通病、局限或是丑恶之处,都能举出一些例子来。所以,无论这个选段的写作目的或是写作背景怎样,至少就节选的这一小段来看,概括寓意的时候,没有充分的理由只是说“讽刺统治者”而不提及“民众”。另外,第 4 题和第 10 题都考察了比喻(打比方)的修辞手法,这里就存在一个...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对2008上海春考高中语文试卷的几点疑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