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发展互联网+时代,必将面临一场教育变革。如何响应这一时代潮流,推进区域教育整体发展?如何继承和创新,让传统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对沁阳教育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经济相对欠发达,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它不拼硬件,而是在软实力上下功夫,确保物尽其用。为此,沁阳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突破口,从小处着眼,在点上谋划,编撰了《沁阳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新形态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引领区域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一、以问题为导向,提升教师整体融合能力近年来,沁阳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硬件设施逐步到位,云+端智慧教育环境逐渐形成。但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师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的存在过度应用情况,导致信息技术满堂灌。部分年龄 45-60 岁教师,不会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不高;部分年龄 20-30 岁教师,过于注重技术手段,课堂上很热闹,但效率不高。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是沁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新问题。面对这种两头大中间小情况,我们形象地称为哑铃形教学结构。由此可以看出,青年教师亟须提升教材研究能力,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热情和能力转化为教学智慧;老年教师需要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才能把宝贵教学经验转化为教学智慧。如何改变这种两极化情况,把哑铃形变成橄榄形,提升教师整体融合能力,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必须突破的瓶颈。为此,市教研部门和教育信息技术部门与全市骨干教师反复研讨,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帮助教师明确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哪些资源来融合,用什么方式来融合,在哪个环节融合,指导大家用什么怎样用什么时候用,让教师快捷方便地找到融合的基本路径,少走弯路,科学有效地增加教学智慧。基于此,沁阳市以教研员为主体,组织学科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人员建立了联合科研团队,采取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利用优质资源找准融合关键点,解决重点、难点、易错点即一优三点,按照三围绕三结合基本路径围绕课标教材,结合重难点;围绕课堂教学,结合师生互动;围绕技术手段,结合数字资源,深入探究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微课应用,以每单元一个教学案例+个资源包为基本构成,编撰完成涵盖初中、小学所有学科的教学指南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