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知识点 记忆 定义:记忆是人脑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作用: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 “思想的工作车间” 记忆是积累经验、丰富知识的基本手段 记忆是人的心理活动得以连续的根本保证,是心理发展的前提。 信息加工论的观点 基本环节:识记 信息的输入和加工 保持 信息的储存 回忆 信息的提取和输出 分类标准 种类 :记忆内容:a.形象记忆 (事物的形象为内容) b.情绪记忆 (情绪体验为内容) c.运动记忆 (实际动作、技巧为内容) d.语词 — 逻辑记忆 (概念等抽象思维为内容) 时间 : a.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0.25~2 秒 如视后像 b.短时记忆 1 分钟以内 信息数量 7±2组块 c.长时记忆 1 分钟以上甚至终生 注意 复述 刺激输入 → 瞬时记忆 → 短时记忆 → 长时记忆 ↓ ↓ 回收 ← ↓ 消失 遗忘 遗忘(干扰等) 记忆表象 (感知到思维的中心环节) 表象:记忆表象 和 想象表象 定义:保持在记忆中客观事物的形象 (当前不在眼前的) 特征:a.形象性 b.概括性 (混杂着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 作用:a.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b.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c.表象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记忆过程的分析 识记—— 信息的输入,保持回忆的前提 (记忆的基础) 分类标准 种类:有无目的性:a.无意识记 (轻松但难成系统) 无预定目标不需做意志努力。 b.有意识记 按一定目的任务和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 是否理解: a.机械识记 (低级但必不可少) 在没有理解下靠外部联系、先后顺序重复机械地识记。 b.意义识记 在理解下,据内在联系,运用经验主动积极地把材料归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 结论(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意识记要比无意识记的效果好。 教育措施:应根据教学目的,向学生提出具体识记要求并组织相应活动,使其把精力 集中到学习材料上,取得最佳识记效果。(明确识记要求) 结论(2):不论是无意识记或有意识记,只要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 果时,识记的效果就会好。 教育措施:学习材料安排在学生积极从事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 结论(3):意义识记的效果总是优于机械识记。 教育措施:凡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儿童积极动脑,找出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无 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以保证记忆的效果。 保持—— 信息贮存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