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重力流及等深流沉积第一节沉积物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类型第二节重力流沉积物(岩)的基本类型第三节浊积岩的相模式第四节古代重力流沉积的鉴别标志及油气关系第五节等深流沉积特征重力流—大量碎屑物质与流体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流动。一、重力流的概念第一节沉积物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类型泥石流浊流颗粒流浊流二、沉积物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1)足够的坡度角(一般大于3—5度);(2)充沛的物源(洪水注入的碎屑物质、火山物质、浅水的碎屑物质、碳酸盐物质);(3)一定的触发机制(洪水、地震、海啸、风暴潮、火山喷发)。三、沉积物重力流的基本类型水泥砂近于均匀混合的混浊流超孔隙压力支撑砂级颗粒的流体流含水的颗粒碰撞支撑的块体流和流体流水和粘土杂基支撑的块体流水和粘土杂基支撑的重力流。岩石类型:砾岩结构:分选差,砾石杂乱排列,颗粒间填隙物为泥质。构造:块状、逆粒序1、泥石流(碎屑流)及其沉积特征颗粒碰撞支撑的重力流。2、颗粒流岩石类型:砂岩结构:分选差,颗粒间填隙物为胶结物。构造:块状、逆粒序超孔隙压力支撑砂级颗粒的流体流。3、液化流岩石类型:砂岩结构:分选差,颗粒间填隙物为胶结物。构造:碟状构造、逸出管水、泥、砂近于均匀混合的混浊流。颗粒靠紊流支撑。4、浊流浊流的基本沉积特征-正粒序岩石类型:砂岩、粉砂岩、泥岩结构:分选差,颗粒杂乱排列,颗粒间填隙物为泥质。构造:鲍玛序列、递变层理EAE鲍玛序列5、块状层理段(E段)块状泥岩,为浊流之后的悬浮沉积。可含深水有孔虫化石和遗迹化石。4、水平层理段(D段)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水平层理。3、交错层理段(C段)粉砂岩,水流波痕层理、波状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爬升波痕层理。2、平行层理段(B段)中、细粒砂岩,平行层理,沿层理面有时可见剥离线理。有时B段为块状砂岩。1、递变层理段(A段)砂岩和含砾砂岩;递变层理或块状层理。底部含砾石,底面上有槽铸型、沟铸型构造,与下伏为冲刷侵蚀接触。EAE完整的鲍马层序实例:鲍马层序第几段?各个层段在平面上呈舌状展布,较细的段比其下较粗的段由更大的展布面积重荷模包卷层理沟模槽模浊流沉积中的构造负载构造枕状构造负载构造火焰构造滑塌构造重荷模包卷层理球状或枕状构造结构特征重力流的形成演化除洪水密度流直接入海或入湖外,大多数斜坡带沉积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再经一定滑动—滑塌等触发机制,才形成大规模的沉积物重力流。第二节浊积岩的相模式河流滨线海底峡谷陆棚边缘波痕浊流层砂滨外洋流盆地一、海底扇相模式亚相类型1、补给水道2、内扇(上部扇)亚相3、中(部)扇亚相4、外扇(下部扇)亚相5、深海平原相6、深切扇1、补给水道补给水道或海底狭谷的主要作用是将砂砾泥组成的重力流沉积相输送到深水环境中去,高密度重力流具有侵蚀下切作用,使水道或峡谷不断向海底延伸。(2)叠复冲刷含砾粗砂岩叠复冲刷含砾粗砂岩常表现为AAA序此处的“A”指一个递变层或一次重力流事件,有时演变为“ABABAB”序,每一个递变层之上均连续沉积有薄厚不等的平行层理砂岩。2、内扇亚相在地貌单元上这个相位于大陆斜坡根部的狭谷出口处。在斜坡脚地带,发育滑塌层和紊乱层的碎屑流沉积物,在水道向下延伸方向上,依次出现碎屑流沉积(紊乱砾岩层、反粒序至正粒序砾岩、有层理砾岩等)。在水道堤或阶地外缘,由于漫溢作用可形成不同序次的典型浊积岩。内扇沉积物分布严格受地形的控制,特别是砾岩更严格地受水道的限制。水道宽度和深度因地而异,其深度可达100~150m,宽度有2~3km。由于水道的迁移和加积作用可使砂砾质浊积岩分布的宽度和厚度更大。3、中扇亚相呈叠覆舌状体,突出的地貌特征是辫状分支水道发育。在辫状分支沟道里,以卵石质砂岩(或含砾砂岩)和块状砂岩为主,有时见颗粒流和液化流沉积。在辫状分支沟道间以典型浊积岩发育为特征。辫状水道一般宽300m~400m,深一般不超过10m。由于扇表面辫状水道的迁移和加积作用,可使颗粒流沉积的卵石质砂岩和块状砂岩连续出现,从而形成孔隙度和渗透率都非常好的优质厚层油气储集层。中扇无沟道部分以漫溢沉积的A一E、B-E序列典型浊积岩为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