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皮鞋面革加工工艺 1.准备阶段 1. 1 原料皮的选择 一般粒面无伤残的做全粒面革,伤残较轻的做轻修鞋面革,伤残较重的做修鞋面革或绒面革。由于牦牛皮粒面伤残较多,所以正面挑选率只有 5%~10%, 大部分只能用来生产轻修或修面革。原料的分选和合理利用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好的原料要做出高档产品,差的原料要精耕细作,提高档次。原料皮组批将水牛皮按大小不同,产地不同,原皮状态不同,分别组批。 1. 2 浸水处理 工艺流程 组批→数张称重→浸水→割头蹄耳尾→去肉→再浸水→控水→脱脂 工艺条件 温度 常温 渗透剂 JFC 0.5% 漂白粉 1.5% 液碱(30%) 3% 液比 5.0~6.0 时间 18~20h 操作: 调好水温水量,加入渗透剂,漂白粉和 1%的液碱转,控制溶液 PH值在12左右,投皮入鼓转动2~3分钟,静泡5小时,其间每小时转 1~2分钟,再连续转 4~5小时,再加入皮重 1.5~2%的液碱,继续转 7~8小时,检查皮基本回软,停鼓8小时,出鼓。 要求:前期少转多停,中期多转,后期少转多停 1. 3 去肉 去肉是除去制革不需要的原料皮肉面附着的皮下组织、脂肪等,给真皮胶原纤维的松散消除了束缚和网络,同时也消除了化工材料向皮内渗透的屏障。因此,去肉的好坏与是否合理是消除龟纹使革柔软、丰满等的技术关键,同时,也消除部位差的有效环节。根据牦牛皮组织结构特征,第一次去肉(去浸水带毛皮)采用“T”字行去法,即颈部横向去一至二刀再竖向在背脊部去一刀,腹肷部位不去肉。这样,使厚而紧密的颈部和背脊部油膜拉破,肉筋部分去除,皮纤维受到拉伸,使灰碱处理时对这些部位的作用加强,而腹肷部位的肉未去,使其在灰碱处理中由于油膜、肉筋的阻碍,皮纤维所受作用减小而得到保护。第二次去肉(浸灰碱后)再“四刀法”全张去肉,将全张油膜、肉筋尽量去干净。实践证明,这种去肉方法对消除牦牛皮颈部皱纹、厚硬,保护腹肷松软部位,使全张革的软度紧实度差别大大减小,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1. 4 脱脂 脱脂工序: 液比 2 温度 34℃ 1203脂肪酶 1.6% 氯化铵 0.5% BaymalAN 0.1% 时间 40min 要求:A:油脂尽可能脱干净,皮表面应洁净,手摸无明显油腻感; B:无烫伤现象。 C:脱脂前后应充分水洗,除去油污及油脂分解物,水洗温度约30℃为宜。 1. 5 脱毛膨胀 传统的灰碱法脱毛、浸灰是在转鼓中进行,为保证毛和毛根的即时溶化和表皮、皮垢的即时脱落,除了控制适当的硫化钠(硫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