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中高段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板块,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常常产生了大量的问题,又特别是在小学的中高段出现的问题更为严重,每当我们老师交流的时候都会提及到这样的问题:哎!解决问题啊,老是出问题,错误率十分高,上五六年级了,就连一些基本的运用乘除法的解决问题的题都不会,还不说复杂点的行程问题,工程问题了。面对这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中高段解决问题能力成为了我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和总结出了一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供大家参考。一、“读”是前提解决问的前提是审题,那么如何才能把题意审准呢?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认真读题成为了解决问题关键。读题可采用“三次阅读法”,第一次是粗略的读,这次只需了解题目告诉了一个什么样的信息;第二次是细读,找出关键词,搞清楚题目告诉了哪些已知条件,需要求什么。如:草坪中央有一个喷灌器,它的喷灌半径是 16 米,这个喷灌器能灌溉多少平方米的草坪?很明显这道题中的关键词应该是“半径”和“平方米”从而就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了一个数学问题了。第三次就是详读,形成解题思路。从而在脑海中对这道题目建立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轮廓。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因没读懂题意,不能真确的题目告诉的信息,导致在解决问题时出现错误。如: 1、一段绳子长 2/3米用去了 1/2,还剩几米?2、一根绳子长 2/3 米。用去了 1/2 米,还剩几米?类似以上的这两道题,很多同学因为没有搞清楚 1/2 和 1/2米的含义,导致审题不准出现了错误。因此,在解决问题中“读”便成为了解题的关键。二、分析数量关系是突破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小学生解决问题是就是将事情的数量关系概括、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还是以“草坪中央有一个喷灌系统,它的喷灌半径是 16 米,这个喷灌器能灌溉多少平方米的草坪?”为例。实际是这道题目就是把这个喷灌器抽象成为一个半径为 16 米的圆的面积。在分析数量关系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画图的方式来更有效的进行分析。如在行程问题中,用“线段图”来分析问题非常有效,又如在有关分数除法的解决问题中用“箭头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如:水果店运来了 20 箱苹果,运来的梨是苹果的1/2,又是香蕉的 5/6,运来香蕉多少箱?可以引导学生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