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中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建设学术型中学既是对东北师大附中 65 年历史的传承,又是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创办“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实现中国梦培育大量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指示,实现“辉映中国,影响世界”教育梦想的现实选择。东北师大附中从基于课程的教师学术发展、基于实践的学生学术性发展,以及基于学术的学校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对现代学校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面临着两大课题:一个是公平,一个是质量。作为传统的重点高中,既要为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贡献,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科学定位,改革创新,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走过 65 年风雨历程的东北师大附中已经成为国际知名中学,可以为教育质量代言。但是站在新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仍需要不断地思考:什么是附中 65 年来始终都处于领先地位的有力保障,什么是附中在一流名校的起点上实现教育转型和内涵发展的核心发展力?通过对校史的考鉴,我们认为原因是附中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术创新办学理念,这种理念决定了学校的高度和内涵。附中是一所具有学术型中学传统的学校,将附中建设成为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术型高中也是附中的发展方向。一、建设学术型中学是对东北师大附中 65 年历史的传承纵观附中 65 年的发展,学术型中学发展之路大致可以分为自发的学术型中学发展、自觉的学术型中学发展两个阶段。(一)自发的学术型中学发展阶段早在 1950 建校之初,在东北师大附中首次开学典礼上,大学领导就明确提出:“附中具有实验中学性质,应进行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实验和研究工作。”①首任校长陈元晖更是倡导“附中教师要做教育家,不要当教书匠”。大学对附中“实验中学”性质的定位和陈元晖校长首倡的“附中教师要做教育家”的办学思想,成为推动附中教师学术性发展的开端。在 1955~1965 年间,附中先后提出“附中不仅是实习工厂,而且是高师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追求一流,崇尚务实”等学校精神,并在教育理论、教育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学生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探索,为附中在教育教学领域逐步形成的学术创新的传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师大附中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腾飞。(二)自觉的学术型中学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附中的工作重点又重新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