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会计基础第一章 总论一、会计概念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同时也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会计工作的对象:单位的财产物资及其货币表现。会计项目主体一般对象计量尺度任务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核算方法填制或取得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企业内容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货 币 表 现 的经济活动货币向有关各方面提供财务信息并参与单位的经营管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复式记账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务清查据账簿资料,编制财务报告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二、会计核算基本假设和基础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服务的对象或者说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采取的立场及空间活动范围界定。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持续经营: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对其进行的期间划分。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权责发生制也称为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即收入归属期是创造收入的会计期间;费用的归属期应是费用所服务的会计期间。我国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之外的企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1、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2、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