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备忘录》第八集“创新元素” 2001年,北京向国际奥委会承诺,将奥运圣火传递到珠峰,国际奥委会曾表示了担忧:在高海拔、低温、缺氧、大风的环境下,明火很难存在。实现这个伟大的创意,需要真正的实力,尤其是科技的实力。 2008年 5月 8日,在世界之巅,那是一次受到世人瞩目的点燃,那一刻的画面传向了全世界:在零下 30摄氏度的低温、每秒 18米狂风和极度缺氧的环境下,圣火被点燃。雄峰峻岭、皑皑白雪,燃烧着的红色火苗在世界最高峰昂然跃动。 从体育的角度看,这,意味着人类能够达到勇气和耐力的新高峰,但是,同样让外界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创新的力量和决心。 国情备忘录——创新元素 【解说】:这是位于北京南郊一家中国航天工业的核心研究机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这家机构研制生产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 1970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已成功地发射了 70余颗国内外卫星,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确立了我国航天的地位。 1999年 11月 20日成功发射“神舟一号”无人飞船, 2001年 1月 10日成功发射“神舟二号”。 2002年 3月 25日成功发射“神舟三号”。 2002年 12月 30日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 10月 15日,神舟五号成功地将我国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2005年 10月 12日, “神舟六号”将两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2008年 9月 25日, “神舟七号”将 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实现了宇航员太空行走。 这是一张长长的发射记录,在这里,从来没有以市场换技术的说法,从来没有贴牌加工的产品,但却拥有世界一流的航天核心技术。 我国的航天与航空相比,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航天工程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靠向国外引进技术来完成,几乎完全靠自主创新。 200余名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平均年龄只有44岁,月球探测工程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神七任务中,火箭试验队的科技人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飞船试验队人员平均年龄在30到35岁之间。 就是这支队伍,打造出了中国的航天品牌——长征系列火箭。 与航天的成就相比,我国航空工业,特别是民用航空工业,却是另一番景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曾经多次尝试与国外飞机制造商合作生产干线飞机。而外国飞机制造商为了将其产品打入我国市场,也愿意采取某种深度的合作生产方式。但是在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上,包括麦道公司在内的所有外国飞机制造商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