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号煤层防治煤层自燃发火的 综合措施 煤炭自燃的发展过程 煤炭自燃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自热期和自燃期3个阶段。 1、潜伏期 自煤层被开采接触空气起至煤温开始升高所经过的时间区间称为潜伏期或自燃准备期。在潜伏期,煤与氧的作用是以物理吸附为主,放热很小。在潜伏期之后,煤的表面分子某些结构被激活,化学性质变得活泼,燃点降低,表面颜色变暗。 在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煤的分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和外部条件。若改善煤的散热、通风供氧等外部条件,可以延长潜伏期。 2、自热期 随着时间增长,煤温度开始升高到达着火点所经过的时间区间称为自热期或自热阶段。经过潜伏期,被活化了的煤炭能更快的吸附氧气,氧化速度增加,氧化放热量较大,如果来不及散热,煤温就逐渐升高,当煤温逐渐升高到某一临界温度(一般为70℃)以上时,氧化急剧加快,产生大量热量,使煤温继续升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 1)氧化放热较大,煤温及其环境(风、水、煤壁)温度升高; ( 2)产生CO、 CO2和碳氢类(CmHn)气体产物,并散发出煤油、汽油味和其他芳香气味; ( 3)有水蒸气生成,火源附近出现雾气,遇冷会在巷道壁上凝结成水珠(俗称巷道“出汗”); ( 4)微观结构发生变化,如在达到临界温度之前,改变了供氧和散热条件,煤的增温过程就自然放慢而进入冷却阶段,煤逐渐冷却并继续缓慢氧化到惰性的风化状态,失去自然性。 3、自燃期 煤温度升高到燃点后,若供氧充分,则发生燃烧,出现明火和大量高温烟气,烟气中含有CO、 CO2 和碳氢化合物;若煤温达到燃点后,供氧不足,只产生烟雾而无明火,煤发生干馏或阴燃。煤炭干馏或阴燃与明火燃烧稍有区别,CO 多于 CO2,温度低于明火燃烧。 二、影响煤炭自燃的因素 煤炭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呈破碎状态堆积,且厚度大于0.4m;连续的供氧;有较好的蓄热条件;前边三个共存的时间大于煤的自燃发火期。 (一)影响煤炭自燃倾向性的因素 煤的自燃倾向性是指煤自燃的难易程度,它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1、煤的化学性质与变质程度 依据“煤一氧复合导引学说”的理论,煤的自燃与其吸氧量有关。吸氧量越大,自燃倾向性越大;反之,则小。据研究,无论何种煤,虽然化学成分不相同,但都有吸氧的能力,因此,任何一种煤都存在自燃发火的可能性。从科研和生产实践可知,煤的自燃倾向性随煤的变质程度增高而较低,褐煤燃点最低,其发火次数比其他煤多得多,气煤、长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