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调研报告于龙门石窟,我们从其“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方向入手,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内容:艺术审美、行政旅游建设(即开发管理)、修复维护与文化普及。一、艺术审美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 400 余年之久。南北长达 1 公里,今存有窟龛 2345个,造像 10 万余尊,碑刻题记 2800 余品。龙门石窟的佛像中最突出的北魏时期和唐代的佛像。不同时代的造像风格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当时的社会风气、流行的文化、政治情况都能从艺术作品中看出端倪。龙门石窟的北魏佛造像,于云冈石窟的北魏佛造像很不同。云冈石窟的佛造像相当有异域风情,保留着犍陀罗文化的特征:高鼻深目、厚厚的嘴唇、宽阔的肩膀•…有一种强健感。人们对西方人的面相赞美通常是因为深邃轮廓,精致五官,这些与东方人的扁平轮廓,圆钝的五官是完全不同的。“相由心生”这个词不无道理。中西两方的面相差异完全体现了民族性格。西方人形象中的精致感,强健感,因为犍陀罗文化体现在了云冈石窟的佛造像中。不仅仅是佛像的风格,更是整个石窟的风格,都趋向于大气、精美。而龙门石窟的北魏佛造像已经脱离了这种特征,变得更加汉化,面像更接近东方人,佛像的气势没有云冈的那么强,变得更加温和、秀气。在北魏的汉化政策之后风格进一步变化,佛像面颊清瘦、体态修长,“秀骨清像”风格明显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面相饱满、体态丰腴,展现了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对比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显得更“精致”。每一个窟都是完整独立的一件艺术作品,不仅有主要佛像,窟内壁还有精美复杂的雕刻,使得参观者拥有极好的艺术观感体验。虽然云冈石窟的洞窟数量较龙门石窟少,它却少而精。参观龙门石窟时,能体验到浩大的规模、数量多的洞窟、漫山遍野的小佛窟,却让人感到“低完成度”。卢舍那大佛群雕是龙门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卢舍那大佛体量巨大,且雕刻在崖上,确实气宇非凡。它们是大唐盛世的体现。唐代对于自身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自信都从这组群雕中展现出来。但它的大气也是温和的大气,甚至透露着些安祥,还有雍容华贵。可以说它已经完全世俗了。佛像已经逐渐从“神之佛”变成“人之佛”。神性中总是有着野蛮、原始、巨大力量,它使人顶礼膜拜,使人敬畏、恐惧,最早的佛像中可以看到这种神性,而佛像越汉化,神性就越发消失。中国自生的宗教是道教,道教中体现的是中国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