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psan和fcsan区别

ipsan和fcsan区别_第1页
1/9
ipsan和fcsan区别_第2页
2/9
ipsan和fcsan区别_第3页
3/9
其实在前两年我们根本就没有讨论FC-SAN与IP-SAN优劣势的必要,因为在那个时候的存储区域网业界还是被光纤传输模式一统天下,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但是在这一年多以来,随着IP-SAN存储设备的出现,其携便利的扩展性和低廉的价格向 FC-SAN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 那么在这个事关业务应用核心数据安全、高效传输的存储区域网到底采用何种方式搭建才能发挥应有的优势呢?本文力求从数据传输性能、传输稳定性、存储区域网的可扩展性、存储区域网设备的可靠性和 SAN网络的可管理性共 5个方面来对 FC-SAN和 IP-SAN进行一个对比。 一. 数据传输性能方面的比较 1.1 传输协议利用率问题 从以上协议帧格式即可明显的看出,以太网传输数据包最高到 1500 字节。包是以太网中基本校正单元,在每一帧后都会导致消耗 CPU 周期的一个中断。在GB 以太网里负载通常也是一个限制因素,避免占用全部带宽。而在FC 数据帧达到 2000 多字节,FC 校正基本单元是一个多帧队列。MTU可以达到 64 个帧,比较以太网而言允许光纤通道在主机中断之间传输更多的数据。这种 MTU可减少需要的CPU 周期和提高传输效率。 同时光纤通道网络是基于流控制的封闭网络。以太网设计之初是没考虑到要通过无流控制的公网,而是基于 CSMA/CD机制来进行传输的,因此它在阻塞发生时,在一个时间段之后返回并重发包,消耗额外的CPU 周期,并且负载越大,其可能重发包的几率也相应增大,从而引起可能消耗大量的CPU资源。 如光纤传输中常使用的FCP-SCSI 协议是将光纤通道设备映射为一个操作系统可访问的逻辑驱动器的一个串行协议,这个协议使得以前基于 SCSI 的应用不做任何修改即可使用光纤通道。所以在FC本身的结构即为数据提供了高效率的传输途径。 而在以太网的传输中每次以单帧为单位,其中在传输过程中还必须进行层层的封装与解包,从而大大影响了整个链路的数据传输效率,并且在处理过程中也大大增加对系统本身性能的影响。 在实际的对比测试中,其测试数据结果表明在同样的1Gbps的光纤链路(FC)与 1Gbps的千兆以太网(IP)中进行数据传输时,FC的实际利用率在70%-80%左右,最高可达 90%;而在千兆以太网中,其实际利用率平均在20%左右,最高也只能达到 30%左右。从以上协议本身分析看来,在以太网中并不能提供针对如存储等大数据量以及 I/O应用所需要的好的性能。这也是在存储区域网设计之初没有考虑 IP...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ipsan和fcsan区别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