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道德培养与品德形成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道德培养与品德形成的必修课。本着课堂教学实现其课程的教育目的,理解道德是社会现象、是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中和,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个人品德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也对社会道德产生反作用影响。为此,通过这些理解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个人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与品德形成教育,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价值。思政课堂教学道德培养品德形成学校设置思想政治课程,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堂教学实现其课程的教育目的。学生道德培养与品德形成是一个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对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学生个人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受学校思想政治课教育以及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影响,对个人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课教育既然是学生个人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个人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传授课程概念和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道德培养与个人品德形成的教育,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对学生道德培养与品德形成的教育价值。一、道德与品德的含义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中和。它是依靠社会舆论,各种形式的教育、传统习惯、特别是人们内心信念的支持起作用的。很久以前,我国就已经使用“道德”这两个字了,“道”是指一种原则。而“德”和“得”意义相近,即指实行原则使能有得。道德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反过来它又成为人们分辨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凡是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就被认为是高尚的,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肯定和赞扬,自己也会感到心安理得;凡是不符合道德规范,那就会被看成是卑劣的、不道德的,受到社会舆论的否定和批评,自己也会感到内疚不安。所谓正与邪,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直与诡诈,诚实与虚伪,就是进行道德评价时经常使用的基本概念。道德作为一种辨别是非、善恶的尺度,已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改变。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各个阶级政治经济地位的反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我们今天所讲的道德还应当具有当今时代的特征,应当反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反映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给我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