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沉积岩石学》精品课程 课程简介 《沉积岩石学》是石油地质、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及相近专业的必修课,属主干专业基础课,是中国石油大学重点课程和品牌课程。 该课共 1 2 0 学时,包括《沉积岩石学》部分 8 0 学时(含 2 0 学时实验课),《岩相古地理》部分 4 0 学时。 《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古地理》是地质工程专业(石油地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可为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以及测井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学习和研究提供沉积学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全面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产状和岩层之间的关系;总结沉积岩形成的理论,包括风化、搬运、沉积及沉积后变化的理论,特别是研究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所形成的物质组分和结构、构造特点,搞清沉积物(岩)的成因和油气生成及储集的关系,并兼顾某些沉积矿床的成岩和成矿机理。 根据沉积岩的原生沉积特点和时空分布规律,阐明沉积岩的物源、沉积岩的成分、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沉积岩类型和特征、沉积相的概念和分类、不同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相的基本特征、主要识别标志和与油气分布之间的关系、沉积相模式、沉积岩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砂体的时空分布,恢复沉积古地理面貌,预测沉积矿产的有利分布地区。同时,介绍沉积岩和沉积相的综合研究方法。 岩石学(沉积岩石学)部分共 8 0 学时,5 学分,其中实验课占 2 0 学时。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产状和岩层之间的关系,为阐明沉积岩成因及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总结沉积岩形成的理论,包括风化、搬运、沉积及沉积后变化的理论,特别是研究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所形成的物质组分和结构、构造特点,搞清沉积物(岩)的成因和油气生成及储集的关系,并兼顾某些沉积矿床的成岩和成矿机理;掌握主要类型沉积岩的岩性特征,观察和描述方法,分类和命名原则,并初步掌握沉积岩的机械分析,染色分析,油浸法等常规测试鉴定办法。了解部分先进测试鉴定方法。要求学生有矿物学、岩浆岩、变质岩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矿物、岩石的描述和鉴定方法。 沉积相(岩相古地理)部分共 4 0 学时,3 学分,目的是在沉积岩石学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从事沉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类型沉积相的相标志、相层序和相模式;掌握主要类型沉积相砂体与油气生成和储集的关系;掌握油区岩相古地理的主要研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