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综合经济1 9 9 9 年第5 期 上海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分析 杭爱明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市场供求关系已由长期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得需求约束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与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知道,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作国民经济的总需求是由最终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者组成,而最终消费又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其中居民消费一般占绝大部分的比重。1997年我国居民消费占 GDP的比重为47.5%,政府消费占 11.3%,两者合计为58.8%,但这个比重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占本国GDP的比重 (如 1996年日本的居民消费占 GDP的比重为59.8%,美国的居民消费占 GDP的比重更高,为68%)。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积累率较高,投资比重较大,居民储蓄倾向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当前亟待扩大需求、启动经济的情况下,深入研究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进而提出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的各种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1998年全市人均 GDP总量已达 28200元,合3400美元,已超过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因此,上海居民(指城镇居民,以下同)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对全国居民的消费趋势应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通过对上海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研究,揭示上海居民的消费现状和潜在消费需求,对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节,构筑居民合理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和消费效益,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同时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信息反馈作用,促使供给结构同内容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从而带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最终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 居民消费水平具体指居民用于日常消费的消费品和劳务数量,可以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两方面来反映。价值形态通常用年人均消费额(货币单位)表示,而实物形态通常用每年人均消费的各种消费品和劳务数量(实物单位和劳动时间单位)来表示。由于价值形态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可比性,以下我们主要运用价值形态进行分析。 居民的消费水平或者具体说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额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与储蓄在收入中所占比例(也即消费倾向或储蓄倾向的高低)、利率、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等等。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是居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