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成立有三大时代背景四项重大使命 2013年 09月 27日 15:21 来源:凤凰财经综合 【编者按】作为李克强经济学破冰一步,上海自贸区的引发诸多关注。这是中国特区实验的又一次升级版抑或仅仅是一次政策放松的局部实验?自贸区对于中国经济长期意义几何?如何防范自贸区金融风险? 在这篇文章之中,邵宇博士认为金融的国际化才是自贸区的真正内涵,其终极目的就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要过的一关是放开资本项目管制。 最近笔者耳边总是回响着两个乐曲旋律,一个是《环太平洋[-0.20% 资金 研报]》:这部时髦电影不仅仅是奥特曼打小怪兽的男人浪漫,也同时具有强烈的地缘意味,它告诉我们未来的 TPP世界是怎么样的,美日结亲才是太平洋的王者,中俄的机器人[-2.05% 资金 研报]都不靠谱,几下就被打残。还有一个就是《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的,这就是当下的自贸区之歌。历史再度押韵,2013年,这是一个炙热的夏天,在中国的东海边又画了一个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横空出世。 三大时代背景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有着以下三大时代背景: 第一个是全球贸易竞争。源起是美国试图丢掉对自己没有多少油水,又没有更多话语权的 WTO,另起炉灶,开始自己能够主导的游戏——目前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力图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跨大西洋[-1.21% 资金 研报]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和多边服务业协议(PSA)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业规则,来取代 WTO,围猎中国制造和金砖五国,逼迫他们二次入世。目前,参与 TPP谈判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增至 12个,覆盖全球 GDP的 50%。同时,21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启动了PSA谈判,内容覆盖金融、快递、传播、电信、电子商务、运输、观光、物联网、移动通信、互联网等几乎全部服务业领域。这三大协议一旦成形,可能成为重新构建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新载体,甚至以此制定新的世界经济规则,并强化既有的“中心—外围—边缘—蛮荒”的世界权力(利)分配体系结构。 中国也被迫同时积极地在三线作战以应对,一线是中欧贸易协商和自贸区谈判,先对冰岛、瑞士,然后再推进到中心国家;二线是巩固东南亚与东北亚,中韩自贸区第六轮,中日韩自贸区第二轮谈判都在推进;三线是金砖联盟,德班峰会就力图打造一个平行世界,小三驾马车(IMF vs 储备库,WB vs 金砖发展银行,WTO vs 工商理事会)正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