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钢种控冷目的和工艺特点 1 . 低碳钢线材采用轧后控制冷却目的和工艺特点 低碳钢线材(软线)生产除了常规的生产工艺要求外,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现在牌号主要是碳素结构钢标准中所规定的Q195、Q215、Q235 和优质碳素结构钢所规定的10、15、20 号钢等。在质量控制上因用途不同而有所差别。低碳钢线材根据用途不同,一般分为拉拔用线材和建筑用线材两大类,二者的性能和组织要求均不相同,拉拔用丝材要经受很大的拉拔变形,要求铁素体晶粒粗大。而建筑用线材则要求较高的抗拉强度和一定的塑性,其合金组织要求晶粒细小,提高珠光体的含量。由于上述的不同要求,在选取终轧温度和轧后控制冷却工艺时要区别对待。 吐丝温度:拉拔用材900℃,建筑用材850℃; 辊道速度:拉拔用材0.08m/s,建筑用材0.15~ 0.25m/s; 保温罩盖:拉拔用材全关,建筑用材前部分关闭。 低碳钢线材产生硬化的原因:铁素体晶粒细小和铁素体中碳的过饱和。 奥氏体晶粒大小直接影响铁素体晶粒大小,而钢中的残余元素及第二相质点也影响铁素体晶粒的形成。为了得到比较大的铁素体晶粒就需要有较高的吐丝温度和缓慢的冷却速度,以得到较大的奥氏体晶粒,同时要求钢杂质含量少,转变后铁素体晶粒大。 钢中过饱和碳,有两种形式存在:一种固溶在铁素体中起到固溶强化作用;另一种从铁素体中析出起沉淀强化作用。二者都对钢的强化起作用,但对于低碳钢来说,沉淀强化的作用较小。因此为了软化线材,必须使溶解于铁素体的碳沉淀出来,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整个温度范围内的缓慢冷却得以实现。碳含量(质量分数)不大于0.25%的低碳钢线材,在475~250℃时,要求采用不大于1℃的缓慢冷却速度,而理想的冷却速度是在400~250℃的温度区域内至少保温1min,促使过饱和碳形成稳定而均匀的片状渗碳体和Fe3C 的层状沉积,从而可以使低碳钢线材消除硬化,降低硬化,提高低碳钢的拉拔性能。 斯太尔摩标准型冷却工艺对软线的性能控制是不理想的,因其冷却速度快,过饱和固溶体中的碳作为间隙原子出现,并且部分聚集在点阵缺陷(位错)处,在形变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应变时效,导致硬度、强度增大,塑性、韧性下降,使软线的使用性能下降。采用延迟型冷却工艺,在提高终轧温度和吐丝温度的情况下, 散落在辊道上的线圈搭接密集,并在输送机上的运行速度缓慢(0.12~ 0.36m/s),盖上保温罩,停止送风,能获得较粗大的奥氏体晶粒,可减少随后冷却相变时的铁素体形核率。同时,在相变区进行缓慢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