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第一章第一节 物质的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应用。 〖教学重点〗 1.质量数(A)和的含义,以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难点〗 1.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应用。 〖课时安排〗: 2 课时(90 分钟) 〖教法建议〗 借助课件,组织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关原子的内容,以此导入新课,使这些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内容〗 引言: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初步认识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与它们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有关。例如,用来刻画玻璃的金刚石和用作铅笔芯的石墨,它们都 2 / 10 是由碳组成的,但前者碳原子呈立方体结构,后者碳原子呈鳞片形层状结构;还有我们平时食用的食盐— — 氯化钠晶体,呈立方体结构等。 本章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知识,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物质所发生的变化。 新授: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及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结构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组成 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过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电子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绕核运动。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或中子质量的,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 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例如,知道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7,质量数为 35,则中子数=35-17=18。 归纳起来,如以代表一个质量数为 A、质子数为 Z 的原子,那么,原子组成可表示为: 3 / 10 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