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简史 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在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之前,地球上还没有全球性的国际体系,只是存在着相互隔离封闭的区域性国际体系。就地缘关系和相互接触作用性来说,古代东亚地区的确存在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由中国历代中央王朝与周边国家长期外交关系互动而形成的“朝贡—册封”秩序。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势力相对强大的政权,为了保卫其核心地区的政治安全,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朝贡—册封”秩序。朝贡的范围所包含的具体国家,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相应的缩小或扩增,但其基本地域并无多大出入。“朝贡—册封”秩序所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东边的高句丽、百济、新罗等朝鲜半岛国家、琉球群岛及日本列岛(其中日本与体系互动是间接性的);西边经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中亚、西亚的爱乌罕、浩罕王国等诸国,南边主要包括安南、缅甸、老挝、柬埔寨。 古代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贡封秩序”,经过两千年的发展,衍生出古代区域性国际体系的外交规范和制度。 一、“怀柔远人”“尚德抑武”的和平主义不干涉政策 中国古代外交思想深受孔孟的“仁”“义”“礼” 影响,强调大国要对小国施之以礼,不欺压和威胁小国的生存。因而皇帝往往推崇“怀柔远人”“尚德抑武”的精神,以道德感化外邦,来表达自己仁慈的胸怀。武力扩张征伐,只会徒损国力,带来沉重的经济社会负担。例如汉朝由于对朝鲜兴兵动武,损兵折将,消耗粮饷,遭受重大损失。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三征朝鲜更是断送了大隋朝的江山。所以才会有“驭夷之道,守备为上”,也就是说,驯服蛮夷,以防守为主,讲究“来而不拒,去而不追”之道。即便是汉武、唐宗之伟业,也不是依托军事征服,他们在军事打击之后多班师回朝,退回原地。这与西方国家间的关系是截然相反的。在西方历史上,只要有强大帝国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军事征服与远征,无论是亚述帝国、罗马帝国还是后来的奥斯曼帝国,皆是如此。 二、文化制度上的吸引与归依 “贡封秩序” 所构筑的东亚国际秩序维护,一方面来自中国强大实力的存在,另一方面,周边国家主动融入这种秩序,内化吸收当时先进的文化制度。换言之,周边国家是否愿意接受朝贡与册封,决定权不在中国,而在朝贡国一方,大部分时候他们是主动融入朝贡册封体系之内的。“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等儒家文化制度的根本精神对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周边国家大多“事大至诚”,以“藩邦”自居,谨守“臣节”。在“贡封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