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3 2 页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据 一、历朝人口数目概述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 2 年)的 6000 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 1953 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我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 3000 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 1500 万至 1800 万,至西汉末的公元 2 年增加到 6000 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 3500 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 年)稍后,才重新突破 6000 万。 从 184 年黄巾起义爆发到 220 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 60%,仅存约 2300 万。4 世纪初的西晋约有 3500 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 年),才恢复到 6000 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 50%,到唐初仅有 2500 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 755 年,又增至约 9000 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第 2 页 共 3 2 页 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 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 万,其境内仅3000 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 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 1000 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 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 80%,仅剩 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 7000 万。到14 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 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 6000 万。但到17 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 2 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 40%,清顺治十二年(1655 年)估计已降至 1.2 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恢复至 1.5 亿,以后很快破 2 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全国人口创造了 4.3 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 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 年尚未恢复到1850 年的水平。 1953年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