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作大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叫海流,通常以流速和流向来描述其特征。中国海的海流,从大的环流系统来看,渤、黄、东海为一环流系统,南海为另一个环流系统。 1.渤、黄、东海的海流 渤、黄、东海的海流,总的来看有两大流系——外海流系及沿岸流系。两大流系的消长构成了渤、黄、东海的环流,如图 13 所示。 外海流系由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对马暖流及黄海暖流组成,因它给本海区带来高温、高盐的大洋水,故有外海流系之称。 沿岸流系由江河入海的径流、春季融冰以及盛行季风所产生的风海流等组成。流动范围主要在中国沿岸和朝鲜半岛西岸。 外海流系的主要特征是盐度高,水色清晰,透明度大,流速强,流向稳定,厚度大。沿岸流系则不同,具有低盐,水色浑浊,透明度小,厚度薄(约5~15 米)等特色。有的沿岸流的流向、流速,随季风和大陆径 图 13 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冬、夏季表层流分布 1 黑潮主干,2 黑潮西分支,3 对马暖流,4 台湾暖流,5 黄海暖流,6 鲁北沿岸流,7 西朝鲜沿岸流,8 浙闽沿岸流,9 南海季风漂流 流大小而变。 (1)黑潮 是太平洋地区最强的海流,因水色深蓝,看起来似黑色而得名。相对于它所流经的海域来讲,具有高温、高盐的特征,故有黑潮暖流之称。它起源于台湾东南、巴布延群岛以东海域,是北赤道流向北的一个分支的延伸。主流沿台湾东岸北上,经苏澳—与那国岛间的水道进入东海;然后沿东海大陆架边缘与大陆坡毗连区域流向东北,至奄美大岛以西约北纬29°、东经128°附近开始分支,主流折向东,经吐噶喇和大隅海峡离开东海返回太平洋,沿日本南岸向东北至北纬35°附近。 进入东海的黑潮有若干分支。按传统说法,奄美大岛以西沿九州西岸北上的一支称对马暖流。约在五岛列岛以南又分两股:主流向东北通过朝鲜海峡流入日本海;西分支又在济州岛南进入南黄海,构成黄海暖流。黑潮主干①在钓鱼岛附近有一小股指向西北,朝浙江近海流动,抵达舟山群岛外折向东,与黄海南伸的冷水混合变性,这支海流叫台湾暖流。 黑潮在台湾东南海域分为两支。主流向北。另一支向西北进入巴士、巴林塘海峡(黑潮西分支),然后在台湾以南又分两支:较大的一支向西南流入南海,构成南海冬季环流的一部分;另一小支入台湾海峡,沿海峡东侧北上。 黑潮以流速强、流幅窄和厚度大而著称。流速一般 1~3 节,苏澳以东达 3.5 节。进入东海后,流速有所减弱,通常 1~2 节;至北纬 26°、东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