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四章 中国古代货币与人口思想 第一节 子母与单旗货币思想 单旗,史称单穆公,是春秋时周景王(前544—520)和周敬王(前519-476)的卿士。公元前521年,周景王要新铸大钱取代原有的轻钱,单旗不同意“废轻而作重”,并提出了著名的“子母相权”思想,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思想。 《国语·周语下》记载,“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大小利之。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 一、子母的概念: 母者,重也,其大倍,故为母也,子,轻也,其轻少半,故为子也。(汉书·食货志) 《逸周书·大匡解第十二》曾记载,周文王告知四方商旅,“布租轻,作母以行其子,易资贵贱,以均游旅”。如果此段记述真实可靠,则属最早提及“子”、“母”概念的文献。 二、子母相权:母权子,子权母。子母相权是指货币的轻重要求子母之间存在一定的平衡关系,从而维系商品价格和货币价值之间的平衡关系。 母权子,就是在民患轻时,作重钱,新的重钱就是维系这种平衡关系的主要方面。同理,子权母,就是在民患重时,作轻钱,新的轻钱就是维系这种平衡关系的主要方面。子母相权就是轻重货币按照一定的比价流通。在商品流通中,如果人们感到原来的钱太轻,交易不便,则可以铸造分量重一点的钱。重钱按对轻钱的一定比价投入流通,重钱为母,轻钱为子,这即所谓“母权子而行”;反之,如果人们感到原来的钱太重,交易不便, 则可以铸造分量轻一点的钱。轻钱按对重钱的一定比价投入流通,重钱为母,轻钱为子,这即所谓“子权母而行”。单旗“母权子、子权母”的论说表明,他对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之间必须互相适应的重要货币原理已有一定认识。 三、量资币,权轻重。 轻重是指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还是货币内部轻重币之间的关系? 四、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 2 马克思说,货币是“财富的随时可用的绝对社会形式”,从单旗关于废除流通中的货币就会使人民丧失其资财("民失其资")的结论中,可以窥见到单旗已有货币是一种社会财富的意识,而与绝大多数古代思想家把货币看成一种符号的思想完全相反。单旗反对周景王"废轻而作重", 因为它会使原有的货币持有者受到经济上的损失,“民失其资”就会匮乏;人民匮乏,则难以向王室纳税,“王用将有所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