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上) 劳动关系是由劳动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也就是企业以及相关组织,例如代表职工的工会、代表企业的雇主,为了实现劳动过程所缔结的一种社会关系。 很多人认为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这是狭义的理解。从广义上讲,一个劳动关系系统的主体应该包括:劳动者、用人单位、政府、工会,以及雇主组织等五方当事人。所以,一个劳动关系的调整,不能只单纯考虑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而应该是由这几方当事人来共同解决。 一、关于劳动关系的表述 关于劳动关系的说法,在媒体、书籍中有很多相关词汇,例如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劳使关系、员工关系、劳工关系,等等。这些说法都跟劳动关系相近,是劳动关系另外的表述方式。 劳资关系 劳资关系强调的是劳方和资方对称,这是最传统的称谓。但是它过分强调了劳资冲突,有一种对抗的意味,劳资关系通常在私营企业里提得比较多。 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强调的是雇方和佣方之间的个体劳动关系,它不太强调集体的劳动关系(即群体劳动关系)。 劳使关系 劳使关系是日本人创造的一个词,表面意思非常中性,不带有感情色彩,是劳动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形成的关系,这种说法比较中立,避免了对抗。 员工关系 员工关系也是很多企业用得比较多的词汇,它以企业为主导,强调的是企业内部对员工的管理、监督,这种说法是为了淡化和排斥工会。 劳工关系 劳工关系是一种强化工会的说法,它以员工或者劳动者为核心,即劳动者集体组织与雇主的关系,强调的是群体劳动关系。这种说法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比较常用。 以上这些相类似的表述,都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劳动关系,只是各自在含义上有所偏重。 二、中国劳动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国的劳动关系的特点,与国外的劳动关系有一定的差别。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劳动关系经历了从计划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变革。我国劳动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计划体制下的劳动关系; 第二个阶段,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劳动关系。 (一)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劳动关系 1.计划体制下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 计划体制下,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统包统配的方式,劳动力和企业之间建立固定工制的劳动关系; 劳动者在形式上是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实际上是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劳动关系呈现泛政治化的特征,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酷似行政隶属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