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 罗 斯 教 材 《代数学引论》的启迪(初稿) 庄 瓦 金 (漳州师范学院,福建,363000) 二十年前,北京大学三位教授根据 1982 年斯普林格出版社的英文版翻译了莫斯科大学 A.И .柯斯特利金院士的《代数学引论》[1,2],使得国内同行们对俄罗斯高水平的代数教材有所认识。但鉴于中国国情,至今还没看到该书对中国大学本科代数教学有实质的影响。而今,在中国数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关注下,数学天元基金资助、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庆祝莫斯科大学成立 250 周年而推出的一批优秀数学教材的中译本,其中有 A.И .柯斯特利金的《代数学引论》(第二、三版)三卷本[3~ 5](以下简称《引论》)。笔者看后,很受启发,现根据这几年来对高等代数研究的基础[17~23],对《引论》作些思索,为提升中国大学本科代数教学水平奉献余力。 一 《引论》的特色 稍读[3~ 5],笔者认为,A.И .柯斯特利金之著有以下四大特色。 1 继承性 [1]的英文版译者指出:A.И .柯斯特利金“发展了莫斯科大学的代数课”,这从《引论》著者经历就可以看出。A.И .柯斯特利金 1959 年获莫斯科大学数理科学博士学位,1972 年任莫斯科大学高等代数教研室主任,1976 年升为教授,同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77-1980 任莫斯科大学数学系主任,1991年起为莫斯科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他的《引论》理所当然地继承了А .Г .库洛什等老一辈代数学家的代数教材,这还从[3~ 5]的补充文献也得到进一步证实。 在注意《引论》继承自己前辈工作之时,我们注意到《引论》三卷本与N.Jacobson 的《抽象代数学》三卷本[6]在分卷上的相似性,这也多少说明[3~ 5]继承了国际上代数教材的遗产,使得这三卷本能够更好地贯串一条主线。因此,《引论》的继承性不仅是莫斯科大学的,而且也包涵了全世界各著名大学的。 值得一提的是,[3~ 5]的俄文版,第二卷 2004 年出版,第三卷 2001 年出版,估计第一卷也是 2001 年出版,也就是说:这三卷本是在著者去世之后出版的。记得Φ .Ρ .甘特马赫尔的《矩阵论》俄文第二版也是在著者去世后出版的。看来,这里说的继承性是莫斯科学派集体继承性,这是多么伟大的继承性,它体现了俄罗斯数学家的优良品格。 2 2 整 体性 《引论》的特色不仅在于教材的系统性,更在于教材的整体性。首先是代数科学的整体性,中国的高等代数与抽象代数两门课程,在[3~ 5]中则整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