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信仰的缺失与再造

信仰的缺失与再造_第1页
1/7
信仰的缺失与再造_第2页
2/7
信仰的缺失与再造_第3页
3/7
读《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有感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作于 1976 年,共两部六章,作为一部世界文化名著,自上世纪 80 年代末已成中文后,丹尼尔.贝尔(Dan iel Bell)的思想便流传甚广。这本著作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并且把文化提升到关乎人类的存在和信仰的高度,从韦伯的宗教冲动力和桑巴特的经济冲动力来进行探究,提出在宗教式微,信仰缺失的当下,当务之急是需要复兴宗教,贝尔同时还为后工业化社会设计出了一种他称之为“公众家庭”理论的广义文化崇拜。 一、丹尼尔.贝尔(Dan iel Bell)其人 贝尔是当代美国重要的学者与思想家,一个对二战后的美国以及整个西方社会理论及思想界都具有持续而广泛影响的人物。1972 年全美知识精英普测时,他曾以最高票名列二十位影响最大的著名学者之首,在作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2000 年委员会”主席时,是批判社会学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 20 世纪“文化转向”的重要理论家,在欧美思想界声望极高,颇具影响。 贝尔于 1919 年出生于纽约一个东欧犹太移民家庭,自小就随寡母备尝艰辛,又处于文化同化的压力之下,对贫富悬殊的社会差异和不公正的排犹倾向更是深有体验,他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价值倾向。十五岁那年他便向拉比宣布他不再信奉上帝,转而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上街宣传革命道理。像其他被称为“纽约文人”的犹太裔进步青年一样,贝尔也曾思想激进,在社会与经济问题上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然而他的激进经历并未使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身为移民后代,贝尔在青年时代自认是处在美国文化边缘的“精神漂泊者”,当他同其他纽约文人相继成名之后,又深感“世代流浪,有家难归”的精神焦虑。因此,贝尔在“1978 年再版序言”中提到,他“在经济领域是社会主义者,在政治上是自由主义者,而在文化方面是保守主义者。”①一般人认为只要某个人在一个领域内激进,在其他方面也必然激进,反之亦然。然而贝尔却认为,“这种认识在社会学和道德观上都错误判断了不同领域的性质。”②而且反复重申他的观点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贝尔的学术著述颇丰,主要有《美国的马克思派社会主义》(1951 年)、《工作及其不满》(1956 年)、《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 年)、《极端右翼》(1964 年)、《普通教育的改革》(1966年)、《今日资本主义》(1971 年)、《后工业社会化社会的来临》(1973 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976...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信仰的缺失与再造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