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子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2009-07-17 14:31:03) 转载▼ 标签: 杂谈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作战方式。两次世界大战及以后的许多局部 战争的作战方式都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方式,即工业化大生产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 进步,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载体的信息技术高速发达,人们的生产 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相应地,作战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其特点就是对信 息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作战双方运用一切侦察手段,包括星载、机载、车载、舰 载和侦察人员携带的电子、光电子、声学仪器设备,力求实时地掌握战场态势和有 关细节,亦即力求增加战场“透明度”,使自己处于主动有利的位置。因此,又力 求隐蔽自己的兵力、武器装备的部署和作战意图,给敌人以假象。军队的各级指挥 机关、后勤供给系统、各种武器平台乃至单兵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极大地增加,因而 信息量和信息流量猛增,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分发和显示的要求越 来越高,战场数字化成为必然要求。 每次军事行动一般可分为侦察、判断、决策和行动这样四个阶段(简称作OODA)。 一次行动之后,还要再侦察,看看这次行动的效果如何,然后判断、决策和行动。 这种循环周而复始,直至战争结束(或告一段落)。这个行动周期随着军事技术的 进步而缩短。譬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行动周期为一个月,到越南战争期间 缩短为一周,到海湾战争期间(被认为是一次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就缩短为一 天。美国军事专家预言到 21世纪初,行动周期将缩短为一小时。行动周期大幅度地 压缩首先要归功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它在这个周期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起着决定 性作。 就作战方式而言,精确打击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军事行动的主要方式。在某种程 度上类似于按用户要求“送货上门”。据美国空军估计,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大约需 要9000枚炸弹才能摧毁一个目标,越南战争期间摧毁一个目标的炸弹数降至 300枚, 而在海湾战争中只需两枚。“弹无虚发”的精确打击不仅有赖于精确制导武器,而 且有赖于先进的情报侦察、全球卫星定位、惯性导航、敌我识别等一系列信息技术 。同时武器及平台的智能化和无人化更增加了精确打击的威胁。 由于光电子技术在侦察、火控、制导、引信中的广泛应用,光电对抗成为保存 自己消灭敌人的基本需求,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正在迅速发展。 以下简要介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