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中的疏散距离 在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中,必须及时做好周围人员及居民的紧急疏散工作。如何根据不同化学物质的理化特性和毒性,结合气象条件,迅速确定疏散距离是化救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鉴于我国目前尚无这方面的详细资料,特推荐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联合编制的ERG2000 中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运用①最新的释放速率和扩散模型;②美国运输部有害物质事故报告系统(HMIS) 数据库的统计数据;③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 120 多个地方 5 年的每小时气象学观察资料以及④各种化学物质毒理学接触数据等四各方面综合分析而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疏散距离分为二种(参见示意图):紧急隔离带是以紧急隔离距离为半径的圆,非事故处理人员不得入内;下风向疏散距离是指必须采取保护措施的范围,即该范围内的居民处于有害接触的危险之中,可以采取撤离、密闭住所窗户等有效措施,并保持通讯畅通以听从指挥。由于夜间气象条件对毒气云的混和作用要比白天来得小,毒气云不易散开,因而下风向疏散距离相对比白天的远。夜间和白天的区分以太阳升起和降落为准。 使用该表内的数据还应结合事故现场的实际情况如泄漏量、泄漏压力、泄漏形成的释放池面积、周围建筑或树木情况以及当时风速等进行修正:如泄漏物质发生火灾时,中毒危害与火灾/爆炸危害相比就处于次要地位;如有数辆槽罐车、储罐、或大钢瓶泄漏,应增加大量泄漏的疏散距离;如泄漏形成的毒气云从山谷或高楼之间穿过,因大气的混和作用减小,表中的疏散距离应增加。白天气温逆转或在有雪覆盖的地区,或者在日落时发生泄漏,如伴有稳定的风,也需要增加疏散距离。因为在这类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的大气混和与扩散比较缓慢(即毒气云不易被空气稀释),会顺下风向飘的较远。另外,对液态化学品泄漏,如果物料温度或室外气温超过30℃,疏散距离也应增加。 最后请注意表中以下标记的含义: * 少量泄漏:小包装(<200 L)泄漏或大包装少量泄漏 ** 大量泄漏:大包装(>200 L)泄漏或多个小包装同时泄漏 + 指某些气象条件下,应增加下风向的疏散距离。 UN No/化学品名称 紧急 隔离 白天 疏散 夜间 疏散 紧急 隔离 白天 疏散 夜间 疏散 1005 氨(液氨) 1008 三氟化硼(压缩) 1016 一氧化碳(压缩) 1017 氯气 1023 压缩煤气 1026 氰(乙二腈) 1040 环氧乙烷 1045 氟气(压缩) 1048 无水溴化氢 1050 无水氯化氢 1051 氰化氢(氢氰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