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诗文的学习。就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而言,可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注重语感。阅读作品,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个缺乏语感的人,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活动。优秀作品,首先是以语言的直观表达,形成强烈的明显的“感觉”印象。对于古诗文,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感受它的音韵和文气,进入它的语境之中。 (二)展开想象。想象,是指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往往具有概括性。读者在赏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想象,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即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象,在作者的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文学形象。 (三)深入体验。体验,是指读者的情感反应活动。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真正深入到作品的生活场景去,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会作者感情爱憎,感受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幸福与痛苦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使文学作品收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四)力求领悟。领悟,是指读者的理智认识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鉴赏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如果深入体味作品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的话,那么,领悟则是理智认识的要求与结果。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的高度结合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 含蓄 讲究含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为方便对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现将古诗中常用的含蓄技法胪列于后,供大家参考。 (一)托物寄意。即借助于对某一事物的描绘抒发讽喻之情。宋人欧阳修的《画眉鸟》写道:“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诗中写画眉在林间自由啼啭,与那锁在金笼中的鸟儿形成鲜明对照。如果仅感知到这个层面,则失之肤浅。其实,诗人朝中为官,正直敢言而受到守旧派的打击被贬滁州。朝中的险恶与放情于滁州山水的自由自在恰成强烈对照。诗人有感于山林中画眉鸟的鸣啭,触景生情,托物(画眉)寄意而作次诗,其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二)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诗人的创作故意用否定(肯定)某事物来表达肯定(否定)某事物之意。即言非(是)而是(非)。李白《巴陵赠贾舍人》:“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贾舍人由于得罪朝廷而被贬到巴陵(今湖南岳阳)做司马。到任后遇到刚刚获赦的李白,诗人作此诗赠与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