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左脚,再右脚》绘本阅读指导课观后感江边的小城,静谧而内秀;三月的春风,又为其添了绻绻温柔。是靖江。第一次距离长江这样近,呼吸竟变得这样的贪婪等不及;也是第一次距离这些大师这样近,内心竟升腾起点点紧张和无措。大师的风范很快让我沉静下来。张学伟老师的风趣和“那样的”朗读让语文课堂耳目一新;肖培东老师的思辨和实在让我心生佩服;李永红老师身体力行的投入写作让我深切的懂得了什么是“师”;徐杰老师对经典的再解读再组合让我看到了《孔乙己》另一个思索维度;潘雅顿老师对孩子们表达能力的挖掘令人叹为观止;徐飞老师的作文课在写作教学上给了我醍醐灌顶的指导意义;而黄厚江老师的阅读欣赏课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大师的“不露痕迹尽得风流”……这实在是一场精神盛宴。而刘铁梅老师的《先左脚,再右脚》绘本阅读指导课就如同一朵清丽的莲花,出水芙蓉,红荷菡萏。图文结合,感情充沛,知识丰富《先左脚,再右脚》是美国儿童图画书作家汤米·狄波拉的绘本。故事情节从孩子的视角看爷爷带他学走路,先左脚,再右脚。爷爷中风后不能走路了,孩子陪爷爷,扶着爷爷学走路,先左脚,再右脚。书中略带自传式的描绘,带给读者一个关于浓浓的亲情与真挚的友情的故事,读之令人感动、难忘。刘老师用课堂呈现的方式带着孩子们也带着我读到我们自己读不到的东西。在文本中找。在预习的基础上,刘老师让孩子们在绘本中找出含有“先左脚,再右脚”的段落。找到段落并让孩子们概括出此段落的故事情节。在图画中发现。刘老师向孩子们提问“在阅读图画时有自己的发现吗?”孩子们在仔细观察图画的基础上,一一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发现,如他们注意到巴比和巴柏的眼神和嘴角上的微笑,巴比和巴柏看烟花的背影,以及巴柏生病后巴比和巴柏脸上的阴影……在孩子们充分发现的基础上,刘老师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在绘本中,是文字和图画一起讲故事,二者互补;画人物的背影更能引起人的畅想;用阴影来表现人物的情感等。对比画面。刘老师提醒大家在观察图画时注意图片的变化,并找出细节变化的画面,前后关联起来进行观察。在搜集了孩子们的回答中,刘老师进行了总结分类,这些变化分别是人物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而人物的变化又可分为巴比的变化,巴柏的变化,巴比和巴柏的变化。情感凸显。在寻找变化的画面时,刘老师给了孩子们一个思考和表达的维度——“我不仅发现了变化的画面,又发现了‘变化’里的……”。引导孩子们寻找画面背后的东西——情感。如,环境的变化中,巴柏生病后,一轮圆月衬托了孤独的巴比;爷爷痊愈后,茵茵的草地衬托了祖孙二人的幸福等。同时,刘老师还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巴柏越来越老,巴比是怎么变化的?”当孩子们回答出巴比身体有变化,做人有成长,学会了照顾别人,给爷爷了温暖等,刘老师继续追问“哪些地方还可看出巴比给了爷爷温暖,巴比是怎样一步一步唤回巴柏的?”,孩子们慢慢的回答出是在爱的召唤下。刘老师的课堂从图文的分析过渡到了情感的分析,浓浓的亲情溢于课堂。总结欣赏绘本的方法。这是一堂阅读指导课,刘老师在带着孩子们充分的分析文本,对比图画,感悟情感后,水到渠成的总结了欣赏绘本的方法——欣赏变化,欣赏背景,欣赏人物的面部表情。释题。回到绘本的题目,刘老师提问孩子们“为何用‘先左脚,再右脚’做绘本的题目呢?”在经过了系统精细的分析后,孩子们们对此颇有话说。刘老师在PPT上记录下了孩子们们的智慧回答。如“这是珍贵的回忆性的动作”,“这是爱的回环”,“这是传递爱的语言”,“这是祖孙间爱的纽带”,“这记录了教者的信心”……刘老师补充了“这是叙述的线索”,这又在无意间教会了孩子们什么是叙述的线索。学以致用。朗读爷爷教孙子和孙子教爷爷走路的画面,并请孩子们描述在公园或者电视上所见过的老人教小孩走路的画面。大方得体,积极踊跃,情感共鸣刘老师所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孩子们。我以为教六年级孩子时,真真是“深不得浅不得”,否则要么是“以其昭昭使其昏昏”,要么是“一无所得”。绘本文学看似比较浅显明了,实际上这其中却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正如刘老师自己所言,她这堂课意欲通过课堂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