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两种母质发育红壤的侵蚀治理效益与配置模式的讨论的开题报告1.讨论背景及意义红壤是中国低山丘陵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由于长期的退耕还林政策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红壤地区的植被状况逐渐得到纠正和改善,同时红壤地区的水土流失控制也有了明显的效果。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因耕地面积扩大、植被恢复不平衡等原因,导致红壤地区的水土流失再次加剧,为此需要实行有效的治理措施。目前,红壤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是水土保持措施、林草一体化治理和生态治理措施。而这三种治理措施的效果和配置模式对于红壤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实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讨论。2.讨论内容和方法本次讨论旨在探讨两种母质发育的红壤的侵蚀治理效益及配置模式。具体内容包括:(1)对两种母质发育的红壤进行野外调查,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确定治理方案;(2)采纳三种治理措施(水土保持措施、林草一体化治理、生态治理措施)并结合验证实验,比较其治理效果;(3)分析不同治理措施的经济性,选择最优的治理配置模式。本讨论采纳实验、调查与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3.讨论预期结果通过本次讨论,能够探讨两种母质发育的红壤的侵蚀治理效益及配置模式,对红壤地区的土壤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可以为红壤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有效参考,更好地促进红壤地区的可持续进展。4.讨论进度安排(1)调研、文献综述:2 个月(2)野外调查、实验、数据统计:8 个月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3)结果分析、撰写论文:2 个月5.预算本项讨论估计总经费为 20 万元,主要涵盖野外调查、实验所需的人员费用、设备费用、建立基础数据库及后期数据整理以及实验室化验费用等综合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