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理清写作思路。2.体会课文中补充说明的作用。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重点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知识链接】本文选自《新疆域 》,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 300 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 hái (骸) 骨 gé(骼) zhě(褶)皱 追 sù(溯)蟾蜍(chán) 陨(yǔn)石 携(xié)带 劫(jié)难 2.解释词语。 劫难:灾难。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方探究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方事物没有一点破绽。致密:细致精密。3.整体感知。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讨论。二、合作探究。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3.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假如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2)假如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