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总计12 学时) 课题 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 课时 12 学时 教学内容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2、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及预防3、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婴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 2、了解行为疗法。 能力目标:婴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防治。 素质目标:具备婴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防治能力。 教学重点 婴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 教学难点 常见心理卫生问题行为矫治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导入:众说纷纭话健康 (一)健康的含义 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后者认为:应该从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来综合认识疾病和健康。 (三)心理健康 1、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卫生或心理卫生,是研究关于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方法和措施。 2、婴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做好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不仅可将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心理障碍消灭在萌芽状态,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儿童在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正常地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其对社会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学生活动 知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 2 (四)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有哪些? (1)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稳定,情绪反应适度; (3)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 (4)行为统一和协调; (5)性格特征良好。 二、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 (一)影响婴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先天的非遗传因素、后天的脑损伤、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2、心理因素:气质、动机、情绪、自我意识。 3、社会因素:家庭、托幼机构、社会。 (二)气质类型 (1)美国学者托马斯依据九个特点来判断气质 活动水平、规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情、坚持性、注意分散度、反应阈。 (2)从养育的角度,将气质分为三种类型:难养型、兴奋缓慢型、易养型。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 1、改善环境; 2、开展心理咨询; 3、加强保健措施,促进健康; 4、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认识(健康信息、知识)是基础;态度是动力;行为和增进健康是目标。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