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一、名词解释1.痃癖:又称积聚。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起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2.颤震:因脑髓失充,筋脉、肢体失控而发生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3.眩晕:眩为眼花,晕为头晕,因淸窍失养,常表现为头晕眼花,如坐车船等症状。4.偏枯:亦称半身不遂,病见一侧上下肢不能随意活动,多由中风病所致,起病急骤,一侧肢体偏瘫废用,可伴有言语謇涩,口舌喎斜。5.痹病:因风寒湿或风湿热,痰瘀痹阻或肝肾亏虚等引起的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酸麻、烧灼、屈伸不利或肿大变形为表现的症状。6.六郁:气、血、痰、火、湿、食郁滞。7.战汗:在急性热病中,全身战栗而汗出称为战汗。常为向愈转折点。8.尫痹: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肢节屈伸不利、筋脉拘紧、肌肉萎缩,肘膝不得伸,甚或尻 kao 以代踵,脊以代头的病证。9.内伤发热:由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发热。10. 奔豚:气以少腹上冲心胸、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11. 卑惵:是指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12. 疟母:疟病日久,气机郁滞,血脉瘀阻,津凝成痰,最终致使气滞血瘀痰凝结于胁肋之下,则形成疟母。13. 梅核气:是由于气郁痰凝,阻滞胸咽而致胸胁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病证。14. 紫斑:血液溢于肌肤之间,皮肤出现青紫瘀斑、瘀点的病证称为紫斑。15. 濡泄:又称泄泻,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泄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疾病,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16. 时行感冒:指感冒病情较重,并且在一个时期,一定范围内流行,不分男女老少,得病后症状多类似的感冒。17. 体虚感冒:指体质虚弱、年老或病后未复,抵抗力较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邪而发生的感冒。18. 鼓胀: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受损,气郁、湿阻、水湿、血瘀、阴阳两虚而致水气内停,常以腹部肿大如鼓,皮肤苍黄,腹壁青筋暴露,胁下痞块为临床表现。19. 痿病:因脏腑内伤,肢体筋脉失于濡养而致的肢体筋脉弛缓无力,日久不用,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20. 厥证: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昏厥时间短,清醒后无后遗症,重者可一厥不醒而亡。21. 关格:上为呕吐,下为小便不通,多于淋证、癃闭而来。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