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

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_第1页
1/6
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_第2页
2/6
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_第3页
3/6
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 一、几种实践模式的分析 从我国城市历史街区(包括历史文化保护区)这几年的保护与更新实践来看,在保护与更新方式上存在着几种明显的模式,我们从中挑选比较著名的实例来予以说明。分别为:上海的“新天地’模式;桐乡的“乌镇”模式;北京的“南池子”模式;苏州的“桐芳巷”模式和福州的“三坊七巷”模式。 福州的“三坊七巷,,模式 1994 年港商看中了福州三坊七巷地段准备进行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规划设计方案除了留下几栋保护建筑外,其余全部拆掉建高层住宅和商业楼。当时虽经许多学者的劝阻呼吁,仍然不能阻止工程的上马。一坊两巷被拆除后建了一圈高层建筑,由于缺少资金只盖了八层。但是,三坊七巷地段变成了不伦不类的街区,充满福州历史风貌的三坊七巷成了历史名词。类似的例子还有发生在1999 年的定海老街拆旧建新事件等。 福州三坊七巷的这种模式的着眼点完全在于大规模商业性开发以及其带来的经济利益。在主要领导干部的意愿下,城市规划与保护规划对其根本没有约束力。从土地开发管理的角度看,政府是以“危改”名义采取土地划拨并给予优惠的政策,对土地使用的性质及建筑高度、使用强度等的规划控制如同虚设。这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而言无疑是一个灾难。 苏州的“桐芳巷”模式 1992 年,苏州以桐芳巷地段作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试点,实施了全面改造建设。桐芳巷位于古典园林狮子林南部,面积约 3.6 公顷。该地段采用了土地全部出让,商品房开发的模式。除保留一栋质量较好的老建筑外,其余均拆除新建。在建筑风貌设计上强调“再现和延续”古城风貌特色,采用了一些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建筑符号,道路系统在保留了原有“街、巷、弄”的传统街区格局的基础上适当拓宽打通,新建建筑和小区空间结构从风格和尺度上接近苏州传统,整个小区的风貌与古城整体风貌基本协调。 桐芳巷地段的建筑大都采用了独立和半独立式小住宅,以求得新建筑在体量、风格和空间上与传统特色协调。但是昂贵的价格,使得居民的回迁成了一句空话,原有的社区网络遭到破坏,目前居住的大多是外来的富人。此后,苏州的其他一些街区也大都按“桐芳巷”模式进行改造更新,如狮林苑小区、佳安别苑等。所不同的是,此后的街区更新更多地采用了现代小区规划的基本理念与传统形式的结合,即以现代多层公寓式住宅配以传统风格的外表装饰,借此与苏州古城传统风貌相协调,同时居民回迁率有所提高。然而,这种商业性开发...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