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幻的画面》教材分析:《变换的画面》是《美术》一年级下册,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里面的内容,是一节合作、探究、体验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本课以科学小知识——视觉暂留现象,引导学生设计“变换的画面”,让学生学会尝试不同工具,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的把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正式接受学习教育,新的环境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加上他们年龄幼小,上课活泼好动,天真浪漫,相对其他年级的学生来说,注意力不够集中,缺少对事物的表现能力。但他们喜欢听故事,乐于表现自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动画故事短片入手,用丰富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用基本的绘画工具设计画面的内容。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装饰画面的技巧和对称粘贴的制作方法,能正确安全地使用小剪刀和其他综合材料。情感目标:在制作过程中,能与同学交流分享,感受设计和生活的联系,学会关注生态环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折画面的主体物及其生活环境的设计。难点:画面背景空白位置和主体物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思维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短片动画故事,用片中稚嫩搞笑的语言让学生们了解小蝌蚪目前的情况。学生觉得有趣,兴奋不已。教师趁兴提出,怎样才能够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呢?并且拿出一面画着有小蝌蚪的画面,再出示另一面代表青蛙生活环境的画面,转动小制作,提出: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了。板书课题:变幻的画面。(二)、材料探索,设疑激趣1、材料探索——怎样玩?(1)教师把事先做好的小制作分发到每个小组,轮流玩,请学生在玩乐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并围绕“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这两个问题进行回答,共同探究。学生回答:左面和右面的绘画不一样、是因为有影子才产生这样的现象。(2)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在课件上为同学们解答产生这样现象的原理——视觉暂留现象。再用投影仪出示课本中小博士的原理回答学生感受科学的奥妙。(3)课件展示一些正在面临生命威胁的动物图片(熊猫、狼、鲸鱼),引导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通过用连线游戏的方式为动物找到家园,进一步加深学生保护、爱护动物的意识。师生共同小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三)、手脑并用,激发创作(1)课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