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过程与方法知人论世,倾情诵读,咀嚼涵咏,总结拓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教学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教学过程一、名诗对接,知人论世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齐读下面的诗句。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上诗句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22、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3、介绍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试读,教师正字正音。2、配乐朗读,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语气。3、请学生再读课文,并参照课本注释,理解词的内容。读后思考:(1)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2)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3)这首词那些字最能展现作者的情感?明确:(1)“无人会,登临意”。(2)上阕: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下阕: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3)上阕:愁、恨。3下阕:休、怕、羞、可惜、忧愁。三、咀嚼涵咏,品味情感一)品味鉴赏上阙配乐齐读上阕,合作探究下面问题。1. 你认为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