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6一中国文化史的内容和教学目的61.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对象62、学习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和目的10二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和特点111、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112、中国文化生成的经济土壤13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社会结构154、中国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国际条件17三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181.中国文化的特征18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1四中国文化史的线索和发展阶段24五学习中国文化史的方法25思考题:26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27第一节中国文化起源时期的区域分布特点27第二节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29第三节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34一语言与记事符号34二天文历法35三八卦文字36四艺术37五信仰崇拜39第四节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40一、上古时代中华大地上生活着的三大主要部落族团40二“大同”与“小康”社会41三如何认识传疑与信史43思考题:44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形成44第一节青铜文化45第二节城市的出现55第三节汉字的起源与发展60一、甲骨文与金文60二、“六书”理论64三、汉字形体的演变70第四节三代的天命观念与人文传统701、天命观念702、天命转移思想与人文传统、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的形成72第六节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74一、宗法制与封建制75二、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81思考题:86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与元典的创制86第一节春秋战国之际的政治变革87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88二、郡县制的起源与演变91第二节士阶层的兴起与私学的出现93第三节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96一、诸子百家96二、中国文化元典105第四节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106思考题:118第四章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118第一节秦汉帝国的大一统文化模式的建立118一、“大一统”观念118二、秦帝国“一天下”的政治文化措施120第二节汉帝国大一统文化的整合126一、楚汉文化的整合127二、独尊儒术131第三节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136一、经学136二、经今古文之争137第四节长城与丝绸之路139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往秩序的保障——长城139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丝绸之路148第五节佛教与道教151一、佛教152二、道教的创立与发展166第六节文史与科技169一、文学170二、史学178三、科学技术179思考题184第五章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184第一节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与玄学的兴起184一、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184二、魏晋玄学与儒学187三、礼仪文化生活的淡漠193第二节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194一、民族文化及观念的变化与融合194二、南、北文化的差异与整合198三、宗教文化的发展204四、儒佛道之争与融合218五、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论倾向221第三节文化大融合时期的文史艺术与科学技术223一、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文史艺术和科学发明224二、北朝时期的文史艺术和科技发明232三、南朝文史艺术与科技发明242四、史馆与实录和国史246五、隋唐文学与艺术254六、文化大融合时期的科学技术265第四节民族大融合时期的社会生活270一、隋唐时期的家庭与人口270二、社邑与乡里组织272三、隋唐五代的社会生活习俗273第五节文化大融合时期的中外文化交往285一、隋唐五代的对外政策与中外交通285二、与东亚国家的关系289三、与西域地区的关系292四、与东南亚、南亚的关系297第六节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302一、先秦时期的宗法制与世官制303二、秦汉时期的察举制304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官人法305四、隋唐至明清时期的科举制308思考题317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化的定型与发展317第一节两宋儒学的发展318一、宋初儒学的理论危机318二、荆公新学320三、理学体系的构建322四、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327五、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体系331六、浙江事功学派332七、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34第二节文化的雅与俗336一、文学337二、艺术342三、社会生活习俗345第三节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与融合352一、辽夏金元: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352二、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364三、元修大运河和开通海运373四、农业和手工业375第四节宋元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382一、宋代的海外贸易382二、元帝国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384思考题391第七章明清帝国文化392一、极端皇权与文化专制392二、理学的嬗变392三、启蒙新声392四、古典文化的集成392五、耶稣会士来华与中西方文化交流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