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案例教材版本: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一节课题:第二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首先很感谢教研组各位老师长期以来给我的帮助、支持和关心。因为你们所以我的课能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进步,这节关于荒漠化的分层教学课,我就先将我的想法和设计思路讲解如下:本课的主题是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首先设计本课之前,我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情解读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各种知识和信息提取及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而且本班作为高二年级平行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知识点的重复和落实,注重答题模式的回顾和建构。二、详细分析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1DDDDDD()了解荒漠化的概念()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2DDDDDD()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3DDDDDDDDD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四、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概况五、教学难点:荒漠化的概念六、教学方法、学法创新()探究——研讨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练,自由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教学之中。()归纳总结法: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建构答题的模式和框架,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教法评价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参与其中。语言激励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激励十分重要,所以在本次课中采用语言激励法和积极性的评价,让同学们感受成功的乐趣。七、针对学生情况进行了本课的教学设计和课题解读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分层教学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西北地区干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