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一、内容提要: 新古典学派市场结构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基础上的,但从19 世界末20 世纪初开始的发达国家中垄断大企业的饿市场力量日益膨胀和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动摇了新古典学派的市场结构理论体系。1933 年,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英国琼· 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的出版,从理论上指出了新古典学派把垄断与竞争对立、割裂开来的缺陷。萨谬尔森把这两本书的出版称之为“垄断竞争的革命”。从那时以来,西方学者开始对市场的类型或结构进行研究,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市场结构理论。本章讨论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第七章讨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三种类型。 具体而言,所谓市场结构是指规定构成市场的买方之间、卖方之间、买卖双方之间以及市场上已有的买方或卖方与准备进入市场的潜在的买方和卖方之间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它体现了市场竞争程度的强弱以及资源配置功能和效率的不同。 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的市场有四个基本特征假设:1、产品同质(Product homogeneity);2、厂商无数(Numerous firms);3、要素自由进出(Free entry and exit);4、信息充分(Enough information)。理论上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过于严格,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完全竞争市场。人们通常将某些农产品市场近似看作完全竞争市场。在许多行业中,竞争异常激烈,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研究来预测这些行业中企业的行为。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就是某些易腐烂的商品的市场也可以被看作完全竞争市场,即使这些市场上只有少数的几家厂商。我们还要知道,尽管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确实与现实相差甚远,但是这一点本身并不妨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生命力。总之,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就象数学中的坐标系一样,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的起点和参照系。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是价格接受者(Price take),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这意味着在给定的价格下,厂商可以销售无穷多数量的商品。如果市场需求曲线或者市场供给曲线发生变动,那么就会形成新的市场均衡价格,相应地,厂商就面临着一条从新的均衡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需求曲线。厂商的收益指的是厂商的销售收入,从总量、平均量、边际量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厂商的收益分为总收益(TR)、平均收益(AR)和边际收益(MR)。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总是等于固定不变的产品的卖价 P,因此 AR、MR 曲线是一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