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概念: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cu te su ppu rativ e otitis media)是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但中耳其他各部亦常受累。好发于幼儿及儿童。临床上以耳痛、耳流脓、鼓膜穿孔、充血为主要特点。 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急性脓耳”(acu te su ppu rativ e otitis media)范畴。在中医历代文献中,脓耳又可称为聤耳、耳湿、耳中生毒、耳底子、耳疳、耳痈等,有急慢性之分,本节讨论急性脓耳。 【中医病因病机】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为风热湿邪侵袭,加之肝、胆等脏腑功能失调而致。 一、风热外袭 由于风热湿邪外袭,也有因污水入耳,外邪之气内侵,湿蕴于中,郁而化热,湿热郁蒸耳窍,化生脓汁形成脓耳。《直指方》曰:“耳触风邪,与气相击„„热气乘虚,随脉入耳不散,脓出为脓耳。”《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说:“亦有因沐浴水入耳内,而不倾沥令尽,水湿停积,搏于气血,蕴结成热,亦令脓汁出,皆谓之聤耳。” 二、肝胆火盛 肝胆之火内蒸,邪热结聚于耳窍,蒸灼耳膜,博于气血,血肉腐败,脓汁则生,而成脓耳。《辨证录》卷三也指出:“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 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易感邪气疫毒,以致耗伤正气,正气不足,邪毒滞留或复感邪气,邪毒困于耳窍而成脓汁,故小儿脓耳多于成人,且更易演变成慢性虚证及引起变证。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本病主要有三种感染途径: 一、咽鼓管途径 最常见。第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传染病时,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粘膜充血、肿胀、纤毛运动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其次,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适当的咽鼓管吹张、擤鼻或鼻腔治疗等,细菌循咽鼓管侵入中耳,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另外,婴幼儿基于其解剖生理特点,更易经此途径引起中耳感染。常见于哺乳位置不当,如平卧吮奶,乳汁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 二、外耳道鼓膜途径 鼓膜外伤、不正规的鼓膜穿刺或鼓室置管,致病菌由外耳道直接侵入中耳。 三、血行感染途径 少见。 【病理】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早期,中耳粘膜充血,血浆、纤维蛋白、红细胞及多形白细胞渗出,鼓室粘膜增厚,纤毛脱落,杯状细胞增多。鼓室内有炎性渗出物聚集,并变为脓性,室内的压力随鼓室积脓的增多而增加,鼓膜受压而贫血,因血栓静脉炎,终致局部坏死溃破,出现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