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 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进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讨论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化、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进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分析、沟通、表达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二、学生认知分析 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播放视频】1964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然后结合目前国际形势讲述“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 【讲述,并提出问题】原子的体积很小,假如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好像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原子这么小,那为什么“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 观看,倾听,思考。 利用图片和视频,结合国际形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述】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先弄清楚原子结构的神奇。(板书本节课的课题) 环节二、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进展史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1803 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他说,原子是实心球体。 倾听,了解历史上“实心球模型”的建立。 了解历史上最早的原子结构模型。 【讲述】1897 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 电子的发现摧毁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并建立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科学们也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开始进一步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倾听,了解了历史上“枣糕(西瓜)模型”: 通过汤姆森发现电子,并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理论的进展是随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