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在产量、品种、质量、技术和设备等多方面又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生产大国。 但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化解当前困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单个企业之事,需要多方合力,通过宏观管理、行业管理、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共同推动钢铁工业转型升级。 粗放型发展已难以为继 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巨大的市场需求导致了钢铁工业走向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当前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逐步深入,支撑钢铁工业继续规模扩张的市场已经不在,钢铁工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其中,既有市场环境因素影响公平竞争,又有自身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钢铁产能总量大于产量释放的影响大,产业集中度低且无序竞争严重,创新能力不足,竞争手段单一等,导致行业整体经营状况不佳,部分企业经营十分困难。 亟待完善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一是税负不公平。由于企业性质多样,所处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造成当地政府给予企业的税收政策差别很大,因而税负不等。二是环保投入差异大。不同地区企业受到的环保要求不同,环保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不等,企业环保投入差异较大,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构成不同。这些不公平现象在当前行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愈发突显,导致市场优胜劣汰作用失灵,该淘汰的淘汰不了,该盈利的不能盈利。 钢铁产能总量大于产量释放的影响大。到2012 年末,全国炼钢产能接近 10 亿吨。按此计算,全国钢铁产能的利用率在 72%左右。正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徐乐江所讲,欧洲以 75%、日本以 78%作为“产能充分利用率”的分界线。以此作为参照的话,我国产能利用率不算太低。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钢铁产能总量庞大,产能利用率提高 1 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市场增加 1000 万吨钢材的供应,对市场的供需平衡将产生重大影响。由于生产节奏难以协调,总是出现钢价略微上涨,产量急剧增加的状况,造成产量集中释放打压钢价的情况发生。 产业组织形式多样,集中度低。2012 年,被纳入钢协统计的 74 家企业集团合计产钢 5.89亿吨,占全国钢产量的 82.15%。钢协统计之外的钢产量 1.27 亿吨,占全国钢产量的 17.85%。钢协统计之外的企业基本都是小企业,加上 74 家会员企业集团,全国拥有炼铁-炼钢-轧钢长流程的钢铁企业合计有几百家。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