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是我国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手工艺通过广大民众的创造,以“技艺”的形式、“物”的形态,融汇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讯息,包括自然观念、造物哲学、材料工艺、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手工艺不同于历史上延续在经典中的精英文化,也与当前数字化、复制化时代的大众文化有别,体现着民族的、民众的创造力。当前,民间手工艺自身的文化特点和生存现状,使其保护传承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亟待确立可行的方案和举措。 一、民间手工艺的文化特点与生存现状 手工艺区别于其他民间文艺样式的一个根本点,在于其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其技艺有别于艺术创作,有一定程式,往往既可意会又可言传,可以模仿和批量生产,可在技术层面加以发掘和丰富,具有规模生产的潜质;同时也只有在生产和日用的层面上存在和发展,才能更大程度上延续其民间的、创造的审美活力和应用价值。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一些发展中国家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占据着重要的市场份额。在发达国家,传统手工艺在向高端艺术市场发展的同时,另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是作为显著的文化标识,成为时尚产业、设计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艺因此也成为现代产业运作中的一种知识资产,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国现代民间手工艺的发展,经历过两次大的转型,一是相对于传统手工艺发展而言,新中国成立后,手工艺作为重要行业纳入轻工体系,由以往分散的、作坊式的生产走向集中,在规模上具备了现代工业组织化、产业化的特征,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为主体、城乡结合、专业生产与副业加工结合的生产体系。特别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80 年代,手工艺品承担了出口换汇重任,以国家统购统销及外贸为主,从而逐渐趋向于特种工艺。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大量手工艺企业改制,手工艺产业的发展转移到农村。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系列手工艺生产专业村和新一代民间手工艺人成长起来,形成“经销公司+加工公司+中间人+农户”的产销组织形式,主要由经销公司承接订单,委托加工,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制作,计件收费,作为一种农业副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总产值超过6000 多亿元人民币,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区成为工艺美术产业的重点生产区。 我国民间手工艺品类丰富。截止到 2009 年,传统手工艺入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