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扎实语言文字训练 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中国教育梦——全国特级教师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在一次思品研讨活动中,听到一位资深教研员有些无奈地自嘲:过去做语文教研员工作时,总要告诫语文老师们“不要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没想到风水轮流转,摇身一变为思品教研员后,他又开始排斥语文——“不要把思品课上成了语文课!”语文课堂和思品课堂间的相互模糊、纠缠不清,逼迫这位教研员会不得不为了学科的本分而排除“异己”。 语文和思品这两门学科的“人文”共性固然能造成教师在思品学科与语文学科间的迷失,但深层原因恐怕还是长期以来学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上的摇摆不定,让语文徘徊在工具和人文间为知所从已有时日。曾经的语文课堂因过分强调工具性让语文陷入了支离破碎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泥潭中,缺少“人文”的语文课堂机械、呆板,失去了生机。新课程改革以后,一度缺失的“人文”备受关注,教师在课堂上侧重于人文内涵的开掘而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也许是诸多公开课、优质课的示范效应,出彩、好看、热闹成为众多语文教师的追求,信马由缰的个性感悟成了语文课堂的特色,训练语言文字双基被视为不合新理念的落伍行为„„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博弈中,“工具性”败下阵下来,导致语文课教化功能日趋强大而工具性教育逐渐缺失,语言文字的训练淡出了课堂,只通过学生课外繁重的训练来补偿。 于是,语文教学领域中层出不穷的语文教学观点、打着创新旗号的各种教学改革实践,迷惑了广大语文教师,让教师无所适从,视“讲”、“练”为语文课改的“大忌”。讳讲忌练的语文课堂,虽然看上去很美,但缺少了内涵和深度,学生课堂上的能说会道与课外训练中提笔即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针对这一矫枉过正的课堂乱象,2 0 1 1 年修订版课标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无疑是告诉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语文学科必须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教学的目标、内容、举措和行为都必须指向“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虽然新版课标的出台已有两年多的时间,新的理念也熟记于心,但语文课堂的积年陈疾,让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教师左顾右盼, 2 不必贸然行动,唯恐被视为走老路。 理论越多,理念越新,教师似乎越是迷糊:语文课到底该如何上? 3 月1 5 —1 6 日在武汉举办的“中国教育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