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化学教学论第一章:导论1.奏章学堂章程,1903 年规定标志着化学课程在我国教育制度中正式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化学教育体系进入成型期 2.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化学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化学教育是一种全社会参加的行动;化学教育是一种启智育人的内容;化学教育是一种社会预期的成果。3.科学教育的广域四个目的:态度、过程、知识、技能。4.通常被老师或讨论者采纳的化学教育的讨论方法有调查法,采访法,实验法统计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5.化学教育学的讨论对象是大学前化学教学系统及讨论化学教学中教育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年初,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第二章:化学课程的编制与变革(1)新中国成立以来化学课程的变革:初建体系时期;相对稳定时期;进展变革时期;修订完善时期(2)科学素养框架构建的化学课程包括:一、科学内容,二、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三、科学的推理过程,四、科学的社会历史进展五对科学的积极态度(3)我国自 1996 年起公众的科学素养,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二、对科学讨论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三是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4)在 2001 年义务教育、2024 年普通高中两个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中,都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主旨,并从 知识与技能、课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领域给予明确的界定。(5)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6)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与讨论型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7)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一、国家对人才培育的基本要求;二、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三、根据化学学科的特征。(8)化学课程目标的内容特征:突出科学探究目标;立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9)合成路线的内容标准描述方式的多样化:一般应符合四个要素,也称 abcd 法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行为主体 a 是学生通常省略,行为条件 c 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方式或范围的限制,有时也可以省略行为。行为动词 b、行为条件 c 和表现程度 d 在目标中的地位或顺序不同,往往导致内容标准表述方式的不同(10)基础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