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听数学名特优老师王钊《合理安排》一课心得 11 月 16 日,我有幸参加了武汉市名特老师展示活动。其中育才小学王钊老师执教的人教社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合理安排》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这是教材新增内容,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这一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解答,并从优化的角度在多种烙饼策略方案中寻求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统筹思想非常抽象,怎样把它具体化,让学生容易明白,便于操作呢?王钊老师用巧妙、合理、艺术的提问把运筹思想“烙”在学生脑海里。 提问作为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老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王钊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在烙两个饼、三个饼的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烙更多的饼把学习过程层层推动,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下面我仅就课堂提问对本课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当学生还在“发愤”求“知”,但又不能立即“知”,思维处于“困惑”之时,老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火候”,及时进行“解惑”,把握准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 【案例 1】 当王老师就烙饼问题进行了简单交待,“1 张饼烙 2 面,烙 1面要 3 分,1 个锅同时能烙 2 张饼”。“3 张饼怎样烙最快呢?”问题刚刚抛出,学生就迫不及待的开始用学具动手实验 3 张饼的烙法。不一会儿功夫,孩子们一个个举着小手,争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王老师此时并没有急于展示正确结论,而是先充分肯定了用 18 分钟和 12 分钟烙法的学生,这时 9 分钟烙法的学生代表迫不及待的和同学们讲解了他们节约烙饼时间的好办法。两种方法的比较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 9 分钟这种烙法的价值。此时学生思维开始迸发了,不断地质疑着,9 分钟烙法比 12 分钟、18 分钟时间节约在哪了呢?王钊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愤悱点,问“要尽快烙好饼,哪种最合理?”“为什么第三种安排最合理?”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这里“为什么”的追问,可以说是整堂数学课的心脏、命脉。它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观察时间的多少上,更多地是促使学生透过现象思考其本质。原来第三种安排是充分利用了锅底,使锅底每次都能同时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