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学习《童蒙止观》的心得体会《童蒙止观》是隋朝天台智者大师述著的,是四本天台止观(圆顿、渐次、不定、小)之一,小止观是天台止观的基础。可以说是入道的基础,“百尺高楼,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地基不牢,怎可长久况《童蒙止观》是“行门“的道理,进入禅修的基础,不可不学唉!止是定,是事上的;观是慧,是理上的。事理圆融,定慧等持。道理上学的再多,不去实行,对自己的修行是无益的。经云:“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二祖慧可大师讲经,口若悬河,地涌金莲,但心还是不安。我们道理了解的挺多,经书读的很多,但是遇到境界,苦恼还是苦恼,嗔怒还是嗔怒,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把修行落实到实践上,就是信解行证的行。《楞严经》:”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须渐修,因次递进。”修行就是修自己的习气毛病,重在“行”,行住坐卧一切时中,都是在修行。永嘉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六祖云: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宣化上人: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看,对面若不识,还须从头练!心内求法,反观自照。数他珍宝,于己何益自己多多关“心”。达照法师:起眼看上座,切莫学下流。都是说我们要在“心”上用功夫。那么怎么把心能安住呢智者大师略举十义(聚缘、诃欲、弃盖、调和、方便、正修、善发、觉魔、治病、正果),这个学期学了前三义,下面我分别谈一下心得:首先是聚缘。聚缘是指外在的缘务要具备,俗话说:工欲利其力,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功。想要完成任务,条件不具备,怎么可能成功如纸上谈兵、水中捞月、空中楼阁一样,虚而不实、不切实际。智者大师说外聚五缘。第一持戒清净,《华严经》: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佛的最后遗嘱就是以戒为师,戒是出家人必须坚守的。戒犹如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通往成佛的直路,依戒修行可以直达成佛。不依戒修行如走弯路或岔路,甚者是背道而驰。智者大师云:因持戒不同有三种行人。第一种是上品持戒人,此种人持戒非常清净。第二种是犯而能悔,即重戒不犯,轻戒犯后能知忏悔。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毛泽东亦说:有错误能改就是好同志嘛。犯戒了要知道忏悔,忏是忏除以前,悔是以后不再犯。只有从心中发起悔过之心才行。第三种是受戒后,重戒也犯。此种人小乘是不通忏悔的。大乘是可以忏悔的。智者大师列举了十种忏法。这就不一一说了。聚...